ENTERTAINMENT名人故事

「在影展工作,是一種美夢成真的感覺!」金馬影展總監 陳曉珮

總是聽在台北唸大學的哥哥聊到他去看金馬影展的種種,當時在台中讀高中的我,僅能透過台中僅有的小小影展和電影台,知道原來存在這樣類型的電影。心裡對金馬一直有個憧憬,覺得那是一個屬於電影的殿堂。
「在影展工作,是一種美夢成真的感覺!」金馬影展總監 陳曉珮

採訪撰文/潘采萱  攝影/方品鈞(TODAY TODAY)

原來在影展工作是這樣啊

大學本來想唸電影系,但在升學的壓力下,覺得傳播可能是比較接近的,後來選擇了政大廣電。到了台北之後,每到金馬影展就會去排隊買票,但身為窮學生每年都只能精選個幾部來看。在升大三的暑假,系上鼓勵我們實習,我主動打電話到金馬詢問需不需要實習生,當時的策展人王耿瑜說好啊,因為影展人手向來短缺,要我有空時就過去幫忙。儘管只是做一些整理資料、剪貼東西的雜事,但每天都覺得自己好幸運,光是看見片單上喜歡的導演名字都好開心,覺得自己離電影好近。之後每年金馬影展都回去當工讀生,做一些售票、撕票之類的事情,也同時去觀察每個職位的職責,覺得原來在影展工作是這樣啊!

畢業後的一、二年,在電影發行公司、其他影展、書店等藝文產業打零工,也當場記跟拍過幾部電影。直到某天,之前認識的金馬工作人員打給我說需要助理,就去了。處理觀眾吵著要退票等各種突發狀況,記得有年播放《殺手阿一》,看到一半還有觀眾跑出來吐,真是大開眼界。後來開始做字幕,有次放映時還放錯比例,日本導演東陽一當場衝出來大罵,我心想死定了。後來做國際聯絡,終於成為金馬的正式員工,開始接觸節目內容,跟著當時的總監去跑世界影展,觀察國外影展組織操作的一切環節,那是一種美夢成真的感覺。直到2013年,接下總監工作。

每人每年看四、五百部影片

影展工作大約以一年為一個單位,從年初開始跑影展,從鹿特丹、柏林、香港到坎城,在影展短短幾天的時間裡,儘可能接觸資訊,看很多的新片,觀察國際影壇驅勢,作為選片的依據。五、六月選片回來之後跟國外片商談版權,開始做節目規劃;六、七月節目單元成形,接著洽談戲院,邀請影人;八、九月節目確認,開始做影展專刊,為每部影片寫簡介、挑劇照,取個吸引人的中文片名,排戲院場次;接著進入行銷宣傳的部份,十月賣票;十一月影展開始,每天忙著迎接外賓、處理突發狀況。一年時間經常過得好快,常覺得怎麼還有那麼多事沒有做?

在國外跑影展時,每年都撞到台灣過年,沒辦法和家人一起過,只能自己去餐廳吃頓比較好的。金馬開始前三個月,每天都加班到接近午夜,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在做影展手冊期間,因為編輯工程浩大,我們在辦公室擺上充氣床墊,讓大家輪流去睡。我們都說做影展常做到沒有朋友,男女朋友也分手。朋友們常羨慕我們做影展,他們看到我們出國跑影展、看很多電影的美好一面,但其實出國跑影展行程很緊湊,常一天看個五、六場電影,一整天都沒辦法好好吃頓飯,有時看到深夜,隔天一大早又要起床,常常在放映會中看到睡著。我們拿倒數第二個等級的媒體證,有時放映會排了好幾個小時還進不去,像去年的《Carol》第一場就沒排進去,我們馬上去下一場排隊,花了幾乎一整天才看到。電影看多了也變得很挑剔,經常只要看電影前半小時大概就知道這是不是我們想選的片子。影迷是最幸福的,我們選片的團隊主要有三個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看四、五百部影片,我們就像守門員,為大家過濾電影,去無存菁。

半夜接到電話當場嚇醒

做影展的工作人員,心臟要很強。電影的拷貝從上個影展送來,晚上演的電影,下午才送到台灣,超緊張,專人在高速公路上飆車送拷貝。更早以前使用膠捲時,有時一箱寄來了,另一箱寄丟了。也有膠卷放到一半燒掉了,趕快停下來檢查損傷,並且安撫觀眾,事後還得向國外片商道歉倍償。觀眾坐在電影院很平和的看電影,但其實我們在後面緊張死了,每天都在追蹤快遞號碼,拷貝到底送到哪裡了?

記得有一年邀請羅馬尼亞導演克里斯汀穆基,當時他剛得到坎城的金棕櫚獎,我們特別邀請他來,還因此做了一個羅馬尼亞專題,他對於能來金馬也很高興,結果當他飛到香港轉機時,我們接到電話說他無法飛進台北,因為他錯辦成中國簽證。於是我們緊急聯絡外交部,才順利讓他入境,否則難以想像全部的講座都要開天窗了。

還有一年邀請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原本一直沒聯繫上,後來到了九月他說他可以來,我們非常興奮,馬上為他做了一個專題,並且到處緊急調拷貝。結果影展開始前,某天半夜接到電話,他因為舊疾復發被醫生宣告暫時不能坐飛機,必須取消行程,當場嚇醒。後來拜託他拍了小短片,以幽默的口吻向觀眾解釋他不能來的原因,也算是幫金馬澄清,我們真的沒騙觀眾買票!

向經典致敬

鍾孟宏導演《一路順風》電影劇照。

今年的開閉幕片,均由台灣新生代導演的作品出任,鍾孟宏的《一路順風》和趙德胤的《再見瓦城》。真的很難得,讓大家看見台灣電影的光芒。

金馬53電影海報

今年金馬整體而言走懷舊風,主視覺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選了許多華語的老片,向經典致敬。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四百週年,我們製作了專題,挑選由傳統莎劇改編的電影如四大悲劇,以及利用莎劇元素製作的電影如《天使的對話》、《夜半鐘聲》,希望用一個比較簡單輕鬆的包裝讓大家發現,其實莎士比亞出現在很多我們平常看的現代劇中,並非那麼有距離感。今年也是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逝世二十週年,我們特別邀請到他知名的作品《十誡》的數位修復版,讓大家可以在大螢幕上看到。伊朗導演阿巴斯在今年七月突然過世,我們從小看他的電影,是我們那一代對於電影的共同回憶,新一代的影迷可能只有聽過但沒看過,因此我們選了他早期的八部作品,從處女作到三部曲,做為對他的懷念。

僅管做影展很累,但真的很喜歡電影,所以想要一直做下去。金馬影展每年努力同中求異,對國際而言,是華語電影的指標,也希望對台灣而言,能帶給觀眾和創作者更國際化的影片,提供影壇驅勢的指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