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M.I.T台灣誌》宣告停播!回顧專訪:麥覺明,走在台灣脊梁上的人
by a 編-更新
採訪撰文/林侑青 照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啊欸啊~啊欸喔欸啊欸喔~」週日中午,熟悉的片頭曲響起,不知又有多少觀眾齊聚電視機前,跟著《M.I.T 台灣誌》團隊爬起「螢幕山」,一起見證高闊的山林稜線,探訪失落的秘境溫泉。關於這個節目的身世,且從14年前說起。
高山上的偶像團體
學生時代,「麥哥」麥覺明就喜歡往山林跑,在會計事務所工作的空檔也都貢獻給山野,還一度「辭職旅行」挑戰聖母峰登頂。機緣之下,麥哥轉戰電視圈在衛視中文台做《台灣探險隊》,2002年離開後成立工作室,製播了《M.I.T 台灣誌》,希望能以影像紀錄台灣的人事史地與多元生態。
《M.I.T 台灣誌》的特色之一,是真實呈現團隊的互動。藍教官、村長阿清、悍馬,觀眾琅琅上口原住民嚮導的大名,一邊佩服他們探路、找水、覓營地的能耐,一邊期待他們圍著火堆吟唱古調,或搞笑高唱「夜襲」準備進攻熱騰騰的晚餐。據說,早期漢人找嚮導幫忙揹器材上山,總將他們視為「挑夫」,甚至不能同桌吃飯,所以一開始要拍嚮導們用餐大家還扭扭捏捏,誰知道現在個個成了偶像明星。麥哥笑說,「以前從七卡山莊走到登山口只要半小時,現在要走半天,每個山友都要找他們簽名合照。」因為一視同仁的尊重,台灣誌團隊培養出一股特別和樂融融的氣氛,從主持人到嚮導、攝影師、助理,觀眾總能從螢幕上體會到患難與共的真摯情誼。
紀錄,趁消逝之前
因為抱持為台灣寫影像日記的心,十幾年來《M.I.T 台灣誌》走訪許多大鄉小鎮,摘過水果,插過秧,訪問過各行各業的人物,探湖泊,訪鐵道,但最讓人佩服的還是他們克服裝備、人力、氣候等一切困難,不辭辛勞走入台灣高山攝影,「玉山將近4000公尺,熱帶、溫帶、寒帶的植物生態都有,有很多冰河時期遺留的植物、昆蟲,叢林鳥獸,這就是台灣獨特的地方,台灣的寶啊!大家說愛台灣,那也要先知道台灣有什麼很好的東西!所以我們走入深山、走入古道,把它拍攝下來,這是課本上沒有的東西。」
賀伯颱風後,山明水秀的豐山被土石流肆虐;921後,充滿回憶的中橫公路坍方至今未全線修復;八八風災後,南一段群山柔腸寸斷;蘇迪勒颱風讓體質良好的南、北勢溪也慘遭震盪,大自然改變地貌始終不留情面,這些都讓麥哥更堅定不能停下紀錄的腳步,「即使是同一座山,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生態,新的器材科技出來,我們就重覆再去走,不斷不斷去記錄。另一個不能等的就是人物的消失,文獻、史料不能代替一些阿伯、原住民耆老的記憶,他們生活經驗的點點滴滴,都是口傳歷史,很慶幸我們有留下一些老人家的身影。」
除了搶在消逝之前留下紀錄,麥哥也很希望能讓大家看見一群人,「很多真正在為台灣做事的研究人員、科學家、老師,當然也有平民百姓,做什麼東西都是一、二十年,默默研究一輩子,他們對台灣的貢獻很大,但大家不是很了解,我們也希望讓大家看看他們的熱情與堅持。」好比劉小如老師,光蘭嶼角鴞一種鳥就可以研究三十年,張世杰老師在深山架高台收集了十幾年的雲霧分析資料;想必,麥哥也會秉持這種精神,帶領節目繼續走下去直到自己成為「耆老」吧。(同場加映:麥覺明《黑熊來了》11年呈獻最完整黑熊影像紀錄,「山裡沒有熊,人也會寂寞。」)
走過才懂的感動
不同海拔的山林,會帶給人不同的感動,麥哥細數他的體驗,「第一次爬雪山,被369山莊後面那一片粗壯的台灣冷杉震懾。往上爬到雪山翠池,看到那片玉山圓柏,經過長時間風霜的洗禮,樹幹扭曲,充滿力與美,只有大自然能塑造那麼獨一無二的造型。到中海拔見到棲蘭山那片原始檜木林,讓人驚嘆那就是台灣原來的樣貌。還有鴛鴦湖畔的台灣杜鵑林,上面長滿苔癬,毛茸茸的,很原始,也很夢幻。每次到這些地方,都會由衷感動。」(同場加映:爬山是一種重開機的療癒!岳界型男Marc,「我很喜歡靜靜走在山裡面跟自己對話。」)
「學生時代爬山是好玩,攻頂的興奮跟企圖心很強,撤退一座山會鬱卒一個禮拜,得失心很重。但現在爬山心境更深沉,會去想山林的身世背景。譬如說去走一條古道,你會看到清代遺留下來的軍營營盤址,會看到日本人來修築道路的駐在所,清軍堆疊出來的石階,日本人修築的駁坎,當然也有原住民生活的痕跡,一條路可以看見台灣歷史的縮影。想像日本警察在深山值勤是什麼心情,想像中國來台的軍隊如何發抖度過大水窟畔的寒夜,時空交錯的感覺令人百感交集。台灣這塊土地,族群來來去去,先來後到,都在這裡走過、生活過,如果能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就不會被侷限,看事情也會比較長遠一點。」
因為千百年前的造山運動,讓台灣這座海島擁有獨特的高山深谷。無論平地如何紛擾,山才是台灣不變的根,每個走進山裡的子民,都體會過那種歷經亙古的寬廣與包容。麥哥呼籲,「如果自己走過一趟,親自踩過那個道路,去感受那個溫度,吹過那樣的風,淋過那樣的雨,用自己的感官、身體去體驗風雨雷電、蟲鳴鳥獸,那種才是真實從內心流露出來的東西。你去親近它,會對自己土地更認同,發自內心喜愛這片土地。」
當《M.I.T 台灣誌》熟悉的片尾曲又再響起,或許,是時候關掉電視,一同走入山林,期待和一頭台灣水鹿相遇,期待諦聽劃過松林的風聲,在群山壯闊的胸懷中感受台灣獨有的秀麗。
【後記】2015/9/24,高山嚮導藍教官幸益真先生,在他最愛的山林裡永遠離開了。所有喜愛《MIT台灣誌》的朋友,都會永遠懷念他那寬厚雄偉的身影,幽默風趣的談吐,以及嘹亮深情的歌聲。呼阿虎虎,願您永遠安息。
【後記】2019/12/29
今日下午第906集《M.I.T台灣誌》播出後,麥哥在臉書開了直播,宣告《M.I.T台灣誌》從此於中視停播,下週起皆為重播節目。麥哥直言,這個18年的節目就像一手撫育養大的孩子,它的美好價值絕對不是用耗費了多經費去衡量,他心裡真的很難過、也很捨不得。路,只有一條,走就對了。誠心希望,這樣一個用真心忠實地記錄台灣山林生態人文樣貌的優質節目,能趕快獲得機會從907集再出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