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肆一:「不安沒關係,脆弱與寂寞也沒關係,我們都會好好的」
by 昭編-更新
有時候,即便真的非常努力,卻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總希望自己有那麼一點點特別,而不是過著可有可無的平凡人生。日復一日的自我質疑與迷失,讓生活不再有熱情與衝勁,反而越來越無力,不確定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而努力著。
「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不夠努力?」你是否也曾如此反問自己?這種茫然徬徨總會伴隨著傷心、寂寞、不安、否定、極度,甚至是憤怒等種種負面情緒,不斷侵襲著你使你無法抽離,過於堅強的你,可能忽略了,其實負面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只是你一直不願意面對它。
逃避負面情緒,並不會讓它們消失,學習如何與它們相處、學著如何照顧自己、學著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你會發現,其實不是你不好,只是對自己不夠好,我們雖然都不完美,但不夠完美卻很好。
人生沒有指南,正因如此,也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不妨嘗試看看吧!試著找出屬於自己的步調,不小心跌倒了、碰撞了也沒關係,但是如果你不出發,就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除了文字之外,肆一也將帶領我們從影像出發,懷著無懼的勇氣,開啟一段發現「自我」的冒險旅程。
美麗佳人獨家摘文
學著不比較,你只要是自己就好
「好」不應該是一種比較,沒有誰比較高誰比較低,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你們都很好。
人的情緒反應大都與另一個人有關,不管是好的或壞的。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比較。
「你看他做得多好,名次比你高。」
「為什麼你的分數這麼低?你看看他滿分。」⋯⋯
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無數次這樣的話語,而這些對白的共通點都是建立在「與另一個人比較」上頭,這樣的言語常常會打擊我們的信心。它們像是在說著「自己不夠好,否定著自己」。
也好像說著「要跟他們一樣,甚至要比他們更優秀,自己才算得上是夠好,也才值得被稱讚」。
會這樣的原因,我想是因為從小我們就被教育成要跟別人競賽的關係。不管是在課業上的成績評比,再到生活領域上的比較,會依照分數高低排好名次位置。
我們對於自我認定的最初始,許多時候是建立在數字排名上頭,但自己並不
自覺。
評比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鼓勵表現好的人,進而給大家期許自己的動力,出發點是好意,但不知怎麼最後卻成了一種比較心理。
「他怎樣,而我又該要怎樣⋯⋯」這樣的言語像是窸窸窣窣的細微噪音,充斥在生命中,干擾著我們,變成是一種習以為常。更可怕的是,後來我們也會覺得非得藉由這樣的比較,自己才有了具體的樣子。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自己也會開始用與另一個人的對照產生出自我的形象。
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別人是誰你才得以是。
到了最後,這幾乎變成了一種本能的反應:用另一個人來評判自己。也因此常常像是在追逐一樣,不斷地往前跑,覺得很辛苦,但卻仍是感覺空洞,於是只好再加倍拚命。
「一定是自己不夠努力的關係。」只要再努力一點就可以了。
不夠努力成了一種華麗的說服。
可是即使因為這樣而有一點小小的成績,被讚美了,卻仍然感覺不踏實。以為追求著目標,但其實自己從來都不知道方向是什麼,所以才會感到忐忑。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自己的,不要把滿足別人的期待變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事。
然而,自己又該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怎麼樣又才稱得上是自己呢?找到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卻沒有標準答案,你只能去試了才會發現。
因為時間在往前走,人會一直成長,而「自己」也可能是隨時都在變化,但不變的是,這個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是你最在乎、什麼又讓你感到自在開心,你得靠自己去找出來。
他運動很厲害,你有美術天分;他很會歌唱,但你節奏感很好;他數學拿手,
你則對文字敏銳⋯⋯每個人的優點都不一樣。
你的努力,應該是去成就自己的天賦,往自己想望的方向前進。
「好」不應該是一種比較,沒有誰比較高誰比較低,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自己都很好。
放棄與另一個人相較,才能夠正視自己的好,進而去珍惜。
不要試著拚了命地要讓自己變得完美,因為完美的定義是因人而異,你眼中的好,有可能恰巧就是另一個人的不好。而反過來說,也就是因為那些不夠完美,才讓我們得以變得獨特,不會面目模糊。
那些你所認為的不好,其實常常都是剛剛好。
不是比別人厲害,才能稱得上是好。
學著不再和他人比較,不再覺得別人所擁有的比自己好、比自己厲害,也不再想著要滿足他人,去珍視自己所擁有的部分。
你不用跟別人一樣,你只要是你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