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鄧惠文】假裝

Text/鄧惠文 十二月號《美麗佳人》 Photo/達志

【鄧惠文】假裝

有時候假裝是社會化的必要功能,隱藏自己而配合別人,出發點並不都是邪惡的。                                                

長年以女性欲求與自由為書寫主題的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在2013年11月過世。於名著《金色筆記本》中,萊辛說:「可怕的是,假裝二流的東西是一流的。當你需要愛時卻假裝不需要;或者,假裝喜歡自己的作品,其實心裡深知你能做得更好。」

萊辛是一個誠實對待感覺與需求的女人,為了堅持自我,當然得付出代價。她第一次結婚時不到20歲,生了兩個孩子之後,據說為了新的愛情而離婚。第二次婚姻也在數年後告終。作家生涯中,她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不受限於主流思潮。得到諾貝爾獎時,記者守在家門口採訪,她卻是一派不以為意的平常樣,好像只想趕快把買來的雜貨放進屋裡。

對照幾天前在電視上看見的某國環球小姐選拔賽,第一名佳麗聽見主持人宣布自己獲得后冠時,立刻用雙手遮住臉,過了一會兒才放開,露出某種「我正在做出喜極而泣的表情」的樣子。那一連串動作看起來很假,彷彿獲得后冠一定要「不可置信」然後「喜極而泣」,於是她也遵照傳統,演出大家熟悉的樣子,總之說服力很低。不過,事後想想,為什麼會覺得她的表情不真實?說不定她內心真的有那些感受,只是不習慣表達?或許,太標準、太公式化的表現,容易讓人覺得不真實。畢竟,太多人想假裝成標準的樣子,結果「真的」反而有時會被認為是「假的」也不一定。

一切的真真假假,只有自己知道。

假裝,是一種奇妙而複雜的行為。人類如何學會假裝?為甚麼需要假裝?  從「假裝」還能衍生出「偽裝」、「撒謊」、「隱瞞」、「欺騙」……。我們的確活在充滿偽相而不是真相的世界。有時候假裝是社會化的必要功能,隱藏自己而配合別人,出發點並不都是邪惡的。萊辛所說的「可怕的假裝」,是對自己的欺騙。如果是為了欺騙別人、達到目的而假裝,至少自己還知道自己在假裝。但是,對自己假裝到忘記真正的感知,那是失去自己。

真實面對己身所有的感覺和需求,比想像中還要困難。我們都會試圖排除難以處理又讓人痛苦的情緒,例如挫敗感、孤獨感、憤怒、渴求等等,當現實中無法順利排除這些感覺時,人們會在無意識中將之切割,忽視它們、否認它們,同時也切割掉與這些情緒連結的部分自我。在整合自我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重新認識並且拾回這些被切割排除的部分。

不再對自己假裝,才能逐漸蛻變成理想中的自己。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