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IAN專欄】《露西》究竟是不是一部哲學電影?
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露西究竟是不是一部哲學電影?我覺得裡面是有哲學的。
Text/ Ian Photo/ 達志影像
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露西究竟是不是一部哲學電影?我覺得裡面是有哲學的。
露西為什麼能進化?
從摩根費里曼談海豚演化出類聲納的溝通方式,說人類忘了如何存在(being),在我看來就是海德格提出幾千年來對存在的研究都其實只是遺忘存在(being)的意思。存在(being)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回到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因為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其中之一就是在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的一門科學」(the Science of Being qua Being),在17世紀後,這個研究就被以ontology,也就是「存在論」或「本體論」名之。
看到這裡,一定很多人想說你個老雞排是在寫三小。
我換個方式來說,人的存在(being)是什麼?或是說「人是什麼?」這個問題,很多哲學家甚至科學家嘗試找出答案,比方說,有些哲學家會告訴你,人就是理性的動物,理性就是人的最根本核心的東西,科學家可能會說是細胞,或是更小的原子、分子之類的概念。但是摩根費里曼跟海德格想說的,人花太多的心力去找那個核心的東西,而忽略或誤解了人的存在也就是誤解了being,因為being很可能只是一種如海豚般的方式,為了適應環境而漸漸演化而擁有某種能力。所以片中提到,人有兩種方式,如果環境不佳,人類就會進化或演化來適應環境;如果環境許可,人的進化與演化就會趨緩,而將進化或演化的基因透過繁衍後代而傳下去。我個人是認為電影裡的翻譯有誤,譯者其實自己也看不懂。
再來,摩根費里曼有一個部份說的不清楚,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沒有翻譯完整,其實他應該是想表達,人其實在身體裡都有那些未開發而等待開發進化的細胞,特別是大腦,人腦其實還有非常多的部份沒有被開發。而露西被非禮完踢肚子弄破的在身體裡的藥,其實就是在人受孕要進行細胞分裂之時推動人慢慢成為人的那個「CPH4」,而露西吸收了大量的「CPH4」因此觸發了她的進化。
那為什麼要談到我們怎麼理解(being)呢?因為如果這個(being)被理解為某種本質(essence)或實體(entity),露西就不可能進化,因為本質或實體是無法改變的。也由於電影裡的世界觀,我個人認為是用海德格理解存在(being)的方式,也就是將人的存在理解為某種可改變的能力,露西的進化才能成立。
你以為露西沒有哲學嗎?那是因為你書念的不夠多啊...(笑)
意識、知識與物質世界
這個部分就是要來試著說明,露西嗑了「CPH4」之後為什麼能得到巨量的知識,進而能透過意識來控制自身與外在的物質世界(包括他人)。這其實不是太容易寫清楚,因為這個部份在電影裡的設定很可能只是一、兩句話,比方說,露西能快速吸引巨量資料,在大腦開發一定的趴數之後,就可以開始控制物質世界。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的容易,包含說明清楚,也不是那麼的容易。
在說明這些之前,我必須要提出一點假設,也就是我猜盧貝松的知識來源應該跟法國哲學有關,法國哲學非常喜歡談主體,二十世紀以來的法國哲學可以說是都在回答主體的問題,這個傳統可以追到笛卡爾,就是講「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那一個。笛卡爾透過「懷疑一切不存在」的方式發現,人們到了最後有一件事不能再被懷疑,就是有一個「正在懷疑的我」存在,也就是「思維我」存在。這個發現某個意義上確定的人有自我意識,一旦確定了人有意識,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獲得知識。
一般來說,知識可以分為兩種,也就是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透過電影露西學習中文(在台灣念書卻是嗑了藥才學中文?),閱讀摩根費里曼的研究論文,可以推測,盧貝松所設定的主角,可以透過意識主體,非常快速地用一種「關連性」的方式來大量的吸引巨量知識。這點看過「藥命效應」的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因為「藥命效應」的主角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加上強大的記憶能力來吸收巨量知識。一旦擁有人類所有的知識,自然能夠超越某些限制,看透整個人類的發展過程,也就是某個意義上,在「意識」裡超越了時間甚至是空間的限制,但請注意,是在「意識之中」而非在現實世界,所以在PTT上有人說露西只是嗑藥過量產生幻覺,這個說法其實是可以成立的。
再來,進化到某一個階段,露西開始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與外部世界的人與物,這點就非常值得討論。先談能夠改變自己的形體這一點,如果前面提到「CPH4」能夠促使細胞進化,並且是快速進化,那麼露西能夠使用自己的意識來控制身體就不足為奇,但是,為什麼她還能夠控制其他人呢?因為回到笛卡爾的哲學裡,外部世界的存在,必須預設了上帝存在,而上帝存在,我認為也是露西這部電影裡的設定,然後,這個設定最終會回答所有人的疑問。
控制與窮盡性的理解世界後她去了那裡?
其實這部電影裡的悖論非常多,一開始對於存在(being)的理解方式,又回過頭來強調主體意識的全面進化,這就是兩套哲學系統。其後,露西跟摩根費里曼(抱歉,我完全忘了他在電影中的名字)那段對於理性、邏輯與科學世界的反省,也就是1+1未必等於2的說法,跟主體意識能夠窮盡這個世界所有知識的看法也是相違背的。
我推測盧貝松的思考很可能受到二十世紀法國哲學的影響,但是卻不夠通透,所以產生了故事世界觀上設定的許多悖論。比方:意識可以通往外在事物在柏格森的哲學裡就說的通,因為柏格森認為外在的物質世界有最低限度的綿延性意識,按照這種說法,倘若人的綿延性意識比較強或是突破了某些界限,那麼在某個程度上要控制物質世界其實是可能的,但是,盧貝松忽略了一點,就是「綿延」,綿延本身就是不斷地改變,換句話說,如果知識會不斷綿延改變,那麼露西是不可能窮盡性的理解一切,特別是她的腦子100%開發,100%不是無盡,而是達到某個限度,換句話說,你的大腦100%開發,它還是你的大腦啊!
所以,我認為盧貝松的哲學思考,很可能是過渡在笛卡爾主體性又受到一點後現代法國哲學的影響,而在兩者之間。那麼回到笛卡爾的哲學系統裡,意識通往外在事物,進而能理解一切而控制世界,這種可怕能力的集合體,我想在後現代之前,所有人都不會否認這個集合體就是上帝。我一直強調,這部電影是舊的主體性哲學觀,上帝依舊是那個不動的動者,唯一能夠繫連現象與物自身界者,沒有喜怒哀樂痛苦欲望,然後,全知全能能夠安排控制一切事物。
是不是越寫越像100%的露西?
其實摩根費里曼一直不斷地在提醒大家「這是人類能夠擁有的嗎?」「100%的開發我全然無所知。」這些就是在說明,那是一個上帝的境界。
人能夠成為上帝嗎?即便在康德如此強調人的先驗主體,他都無法肯定的說明上帝這個概念,但是盧貝松的設定裡,參入了另外一套宗教系統,也就是佛學,因為在佛學的思考中,人人都可以成為佛,佛學對於這個世界的一切外部知識,包含科學、社會系統、人類情感等等,都是採取一種「空無」的態度,這個空無,可以說是某個意義上的否定,因為「空無」之所以能成真,是因為「因緣聚合」,一旦因緣散去,一切就回歸到空無,換句話說,我們在空無上的理解都是白費的,我們的理解也都是一定程度的簡化,一如露西對邏輯理性世界的反省一樣。
這個上帝與佛學的設定,恰好可以回答最後一個大家都想問的問題,露西去了那裡?為什麼變成一根USB?
熟讀佛教經典的人一定知道悉達多太子的故事,悉達多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有一種說法,其實悉達多本人就是佛,祂回到這個充滿缺陷的真實世界的目的,是為了示現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白話的來說,就是用自己來教大家怎麼成佛,但這是有風險的,在十界的思考之中,佛是最高的一界,但是其他的九界都是會退轉的,也就是說,你回來當人,稍有不慎,就很可能會退會十界裡的六道輪迴去,很可能會下到最低的阿修羅道之中。而佛還是選擇投身下界,就是因為祂希望人人都能成聖。在聖經裡也有談到上帝之子耶穌回到這個世間,其實某個意義上也是為了救贖世人,讓他們能重登天國,聖父、聖子與聖靈其實是三位一體的,耶穌就是某個意義下的上帝。
回到電影裡,露西在變回USB(?)之前,不是看遍了世界的生成變化,最終回到過去,見到了猴子露西嗎?其實那與猴子露西的一指,就是為了讓人類世界得以成為人類世界的一種循環,露西成為100%的意義是「早就決定好的」,她最後參透一切後的目的,就是要回到過去,推動這個世界的開端。換句話說,人類還是留在一個目的論的思考循環秩序之中,並非某些人覺得的,世界是一團空無混沌。就像佛陀與耶穌一樣,祂們擁有一切美善、沒有苦痛與欲望,在一個完美具足的國度之中,卻還要回來這個世界裡,去承受那些苦難,最大的意義就是因為他們想要推動這個世界繼續往前。
露西最終參透一切,她的目的也就是要推動這個世界的循環。但在這個循環與目的論的思考中,盧貝松終究還是無法放棄上帝或是神存在的思維,還是用一個舊的哲學系統來結束整個故事,這是我個人覺得最可惜的地方。不過光就哲學閱讀與思考的量,這部電影的構作完成,已經打爆非常多的娛樂電影。看著非常多討論露西的文章一篇篇的出來,就知道哲學思考其實還是非常有趣味的,特別是跟電影結合之後。
我想,每部電影裡都有它的哲學存在,期待露西最後來一場特效大戰的人可能會覺得被騙錢,但是做為一個思考者就會覺得這部電影處處有悖論,但也處處有玄機,某個意義上,露西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嘗試,但我覺得很可能不會再有,因為一般大眾受的訓練不足,也一直把看電影當成不需大腦之事,這點是很可惜的,特別是放棄思考,這是最可惜的。
駐站作家/Ian Facebook
一位音樂電影閱讀與養貓的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