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IAN專欄】從空難談死亡與存在的意義

母校華梵大學的理念是「覺之教育」,究竟什麼是明覺,我想很多華梵畢業的學長姐同學學弟妹都未必明白,其實我以前也不明白,這兩年才漸漸透過閱讀與思考,然後在生活中的脈絡裡有所體會。
【IAN專欄】從空難談死亡與存在的意義
Text/ Ian Photo/ 電影劇照
 
母校華梵大學的理念是「覺之教育」,究竟什麼是明覺,我想很多華梵畢業的學長姐同學學弟妹都未必明白,其實我以前也不明白,這兩年才漸漸透過閱讀與思考,然後在生活中的脈絡裡有所體會。
 
覺,就字面上看,是自覺,那什麼是自覺呢?有些人覺得是清明、明覺,積極的人覺得是自省、自明,時刻覺知自己在做些什麼。這些都對,也都不對,清明覺知,是字面上的意思,一個中學生就能明白這些字面上的意思。但明白了未必真能領會裡面的沉重與真切。
 
覺,其實更重要的不是自覺自己在做什麼,換言之,不是覺生,而是覺死,亦即清楚知道生命的脆弱性,以及我們會死,而死亡也許就在下一秒。當有這樣的體會的同時,才會真正開始覺生。要真正深刻的覺察到,死亡無處不在,這樣的生命才會真切而踏實。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說「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這是非常真誠的體會。很多人說村上沒有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他的文章太過輕薄,而他的生命歷程也沒有經過什麼大風大浪,這點其實是非常有問題的。村上其實在生活的細瑣之中,非常有體會,而且是一種存在哲學式的,是一種實踐性的,光看他近乎儀式的寫作與跑步習慣,就可以略知一二。要維持一個習慣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這需要非常驚人的毅力。所以我覺得他對死生看得其實非常的透澈。
 
死亡在海德格的哲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之有正視這個只有自己而且是獨自體會的經驗,才能成為本真存在。並且要意識到,死亡隨時會來。
 
換句話說,死亡其實有其積極意義存在,透過空難影片,飛機切過計程車與橋面,我想全台灣的人都正視了一次死亡,除了讚揚正副駕駛的英勇,為死者默禱,為傷者祈福以外,透過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應該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反省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無論如何,活著的人都有義務面對這個世界,並且為這個世界的延續盡一份力,這就是人存在的天職,也唯有如此,明覺的活著才會從字面上的意義,轉換為你生命中的意義。
 
大悲無言,但是,我們可以更積極地面對這個世界,擁抱那些不美好與殘缺,為周身的人們多留一點愛,讓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好,在死亡來臨前,不要有遺憾。
 
 
駐站作家/Ian Facebook
一位音樂電影閱讀與養貓的憤青。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