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李維菁專欄】頭銜

我相信一個人搭捷運讓不讓座,比他是不是經理重要多了。一個人在這世上的價值,非常複雜多元,至少比以頭銜職稱複雜多了。
【李維菁專欄】頭銜

和一位擔任出版編輯的前輩大哥吃飯聊天,人很和氣,聊著聊著突然說起去參加一個會議,工作人員稱呼他是「xxx(他的名字)編輯」,他覺得生氣。我想起另一個朋友,去吃飯時初遇某人,當時有個人介紹她是「xxx記者」,她也上火了。他們覺得這樣說話,很粗魯沒禮貌,正確的說法是「編輯xxx先生」或「這是記者xxx女士」,只有在表達尊敬的時候,才有可能在口語中將職稱放在名字後面,如「xxx總統」─然而怎麼使用都還要看不同場合。

我聽到朋友的抱怨,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工作人員可能韓劇看多了,把韓文順理成章的習慣,放到中文直接使用,並且分不清楚這細微的差別會在語境上造成多大的不同。兩國民情脈絡與語言使用系統完全不同,他們說起來合理的,在台灣,聽起來就粗魯了。

韓國社會仍帶有封建色彩,人際來往階級意識非常強烈,從語言便可以看出來,或者說,語言界定了社會價值。韓國社會中,陌生人初見面,首要之務就是弄清楚彼此年紀、工作職務誰高誰低,以訂上下尊卑,訂好後才能使用稱謂,才能順利談話,否則敬語平語不知如何使用,對他們來說是困擾而無禮的。因此,「xxx會長」「xxx編輯」,從認識一開始,就先訂好關係的位階,而這位階就是年紀與職務,這是他們的語言系統,他們的社會習慣。但是,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使用的語言脈絡完全不同。這代表著我們的社會價值,我們對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與他們不同。

除非是工作所需的場合或會議名牌,我們的社交禮儀及語言習慣中,並不先以頭銜位階來分類或標籤,我們反而覺得這樣子做有冒犯與粗魯的危險。即便是工作場合,我們也會介紹這是「編輯xxx先生」而不是這位是「xxx編輯」;而在一些非工作相關的社交場合時,我們也不會特意去指出他人的職稱,有些場合只需要說「xxx先生」「xxx小姐」「xxx女士」即可,在某些社交場合特意說職稱頭銜,反而有過度強調的意味,這是非常奧妙細微的。

這代表什麼呢,我想那正是我們語言使用習慣不同,隱含的社會價值與意義是,以職務頭銜、年齡大小作為判斷一個人的先決條件、最基本條件,或關鍵條件,並以此分尊卑貼標籤,這是沒有禮貌的事。至少,在語言的禮儀上如此。

更進一步,一個人的工作是什麼,他的年紀及職務頭銜,我們的社會都視為個人事項,他有權利選擇要不要在社交場合表明。除非是因工作需要所建立的關係,我們的社會價值容許一個人可選擇不被這種方式所標籤,所以我們認為的文明與禮貌,是大量使用先生、小姐、女士,這種不帶判斷性的稱謂,保持人與人之間適當距離,不要過度親近也不強制區分階級,這才是禮貌。

一個地方的語言,往往定義了他們的社會文化。

而從兩個人互動所使用的語言,也可以判斷他們關係的質地。幻想一下,兩人相遇產生好感或迸出火花,在故事裡頭往往是基於眼神的交會、溫暖的舉止。而兩個人一認識就先交換名片,問哪家公司上班,職務是什麼,那不是工作就是條件論的相親了。

我畢竟是我們這個社會養大的,我相信一個人搭捷運讓不讓座,比他是不是經理重要多了。一個人在這世上的價值,非常複雜多元,至少比以職稱複雜多了。

不過,那位大哥擔心,現在大家雜食韓日英美各網劇,大家開始分不清語言使用中,那些看似細微其實影響甚大的差別,覺得這有什麼關係、事情哪有這麼嚴重,不用多久,粗魯的也變成正常的了。愈來愈多人這樣使用,語言一定會靜悄悄且驚人快速地重新定義了社會價值,我們很快也就變成了以職務決定關係,凡關係必論尊卑的社會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