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出前一廷專欄】《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恐怖的不只是鬼,還有我們根本束手無策的真實世界……
by 出前一廷-更新
Photo / 甲上娛樂
1981年,由亞文.史瓦茲所著的《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問世了。作品一向以青少年讀者為訴求,並擅長描寫各式民間傳說的史瓦茲,這回蒐集大量恐怖素材,最終挑選出29則駭人故事,寫成《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一書,並在1984與1991年陸續推出兩本續集。
除了史瓦茲撰寫的恐怖故事,由史蒂芬.格梅爾繪製的插圖,也是這三本書之所以經典的原因。那些插畫具有難以言喻的詭異感,其鬼魅陰森的程度,就連成人也會在腦中揮之不去,就更別說是不同世代的年輕讀者了。
史瓦茲於1992年3月過世,享年64歲。然而,在他過世不久後,「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系列卻突然成為了討論焦點,甚至還在一份書籍排行榜中,佔據了第一、二與第五名的位置。
那份名單是1992 – 1993年之間,最受家長批判的書籍排行榜。
眾多家長表示,這個系列不只是恐怖,甚至還包含了暴力元素,以殘忍方式讓人毛骨悚然,再加上過度可怕的插畫,根本就不適合讓青少年或兒童讀者閱讀,因此屢屢被許多團體要求應當查禁,不該出現在學校圖書館中。
或許正因如此,出版社在2011年推出本系列的全新版本。雖然故事依舊維持原貌,但卻將格梅爾的插畫全數移除,換成另一名插畫家的作品,使整體較適合年輕讀者閱讀。
只是,這種作法卻也引來大量書迷抗議,認為此系列原本就與格梅爾的插畫密不可分,因此使出版社於2017年再度發行原來版本,讓這個被美國圖書館協會選為90年代最受爭議書籍第一名的系列叢書,總算以最原本的姿態再度重現,繼續那場成為無數人兒時夢魘的跨世代旅程。
有趣的是,如果仔細看看對此系列的不滿意見,以及支持這些恐怖故事的讀者看法,就會發現雙方所針對的,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
書中收錄的故事,絕大多數都沒什麼說教意味,主角可能根本沒有做過壞事,甚至沒有任何原因,便遭遇了駭人事件,得到可怕無比的下場。對抗議者來說,這些安排殘忍病態,根本不該讓年輕讀者接觸。但支持者則認為史瓦茲撰寫的故事原本就是從民間傳說與都市傳奇而來,這些安排其實是藉由恐怖故事反映現實社會,因此用這種方式讓年輕讀者了解現實,其實絕非壞事。
不管你認同哪一種觀點,上面之所以提及這些事情,主要全是想讓你知道──《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電影版,確實由裡到外均承繼了原著精神。
雖然在書中,那些恐怖故事全都各自獨立,彼此沒有關連,但在電影裡,編導則藉由一本只要在上面出現的故事便會化為真實,由惡靈所撰寫的故事書概念,將經過挑選後的短篇巧妙整合為長篇故事,再加上直接採用格梅爾插畫的怪物設計,因而使得《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光是從表面來看,便充滿了原著風格,是以自預告發佈以來,便一直深受書迷期盼。
而就內在來說,《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同樣映射出了原著特質,甚至還藉由故事的年代設定,為全片增添了一絲意在言外的歷史性質。
雖然這系列的原著最早發表於1981年,但在電影版裡,卻將故事設定在美國反對越戰風潮邁入高峰的1968年。基本上,本片就如同原著一樣,那些主要角色在並未做出什麼真正壞事的情況下,便遭遇了恐怖無比的事件,因而展現出現實世界的無機與殘忍。
只是,如果再進一步地思考角色設定,其實便會發現,片中的主要角色全是在一、二年內便會從學校畢業的學生。而在那個年代裡,那些男性角色若是沒有考上大學,多半都會被徵召至越南作戰,也就是說,那些超自然恐怖事件本身就像是越戰的一種表現形式,身為即將被徵召的人來說,你只能看著它襲面而來,就算焦急也束手無策。在片中,倘若你真的從恐怖故事裡幸運逃脫,還是得面對屬於現實世界的恐怖──也就是真實戰場,一種你可能得被迫殺人,或是隨時失去性命的恐怖。
從電影細節、結局與倖存角色的組成來看,你會發現這樣的聯想應該還算有點道理,甚至就連劇中的女性角色,也同樣可能由於這些事件(越戰),帶來永難磨滅的創傷,使得《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正如前述所說,除了繼承原著特質之外,也藉由故事的時代設定,使反映現實殘酷的程度因此有了另外一層的展現。
至於從娛樂性角度來看,《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也同樣值得一看。就恐怖程度來說,本片可說呼應了原著針對年輕讀者的特質,有著程度恰好的安排。雖然有著不少嚇人場景,卻沒什麼血腥暴力的畫面,因此不致於讓人太過膽顫心驚,卻又能好好享受片中的復古恐怖氣氛。
因此,吉勒摩.戴托羅在宣傳本片時對原著的形容,或許也正是對這部片最好的描述:「就像是乘坐迪士尼樂園的雲霄飛車,以安全無害的方式,欣賞有趣又驚嚇的鬼故事。」
鬼故事要在暗處說,至於恐怖片,自然也該在黑暗的戲院裡看才對,不是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