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出前一廷專欄】《誰是被害者》:在懸疑驚悚的迷宮中,藏著我們跨過內心傷痛的渴望。
by 出前一廷-更新
Photo / Netflix
《誰是被害者》以精緻的拍攝風格,為台灣的懸疑推理劇立下一座全新里程碑,不僅有著如同電影般的細膩質感,就連劇情也引人入勝,透過緊湊的節奏來牢牢抓住觀眾的好奇心,除了高度娛樂性外,到了劇情後半段,甚至更讓製作團隊所想表達的社會議題觀點成為全劇關鍵,成功透過角色們的關係變化,映射出足夠的情感說服力,並激發觀眾共鳴。
例如張孝全與許瑋甯的角色,其實便是個相互呼應的巧妙組合。從張孝全的角色來說,由於他的亞斯伯格症,使他就算明明深愛妻女,卻也不知該如何表達,甚至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無法控制地成為了一名失職父親,更覺得若是沒有自己,妻女或許能過得更加開心,因而選擇離去。
至於許瑋甯的部份,則是小時候差點與媽媽一同因父親自殺而喪命,是以對她而言,那個放棄了希望,甚至還試圖拖著她與母親一同去死的父親,則同樣是個失職的存在,也使她在成長過程裡逐漸築起堅固的保護殼,透過用冷酷態度面對世界的方式,作為她掩飾傷痛的手段。
於是,他們一個是失職的父親,一個是憤怒的女兒,就這麼因為這樁連續殺人案,因緣際會地成為了相互協助的夥伴。在張孝全極力拯救女兒的過程中,許瑋甯逐漸體會當年父親可能未曾表達過的苦衷,以及他隱藏在錯誤行為之中的父愛。至於張孝全,則是透過許瑋甯的協助,逐漸了解人並非只有一種面相,更在過程中慢慢知曉女兒長年來的痛苦。
因此,到了全劇將近末尾之際,許瑋甯鼓勵張孝全應該挽回他與女兒關係時的台詞,也就是告訴他不該放棄希望,一次不成,就再試一次等話語,除了確實對張孝全的角色產生影響之外,其實讓許瑋甯總算得以道出她真正想對父親所說的話,使得這兩人在相互協助的過程中,也各自跨越了內心的那道坎,就此縫合了默默淌血已久的心中傷口。
此外,甚至就連王識賢與張孝全的關係轉折,其實原因也隱藏在前面與故事主線無關的細節之中,透過他全心投入工作,因此忽視家人,並隱隱感到愧咎的簡短片段,為後面的關係發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線索,也展現出本劇在重視娛樂性的同時,其實也同樣重視角色營造的企圖心。
此外,在劇中同樣重要的一連串被害者,其實也都象徵了不同面相的社會問題,有人不受接納,有人太過在意他人觀點,也有人懷抱憤怒或罪惡感,因此全都深陷於痛苦深淵。正因如此,他們在關鍵時刻所作出的抉擇,其實都源自於想要實際地做出什麼,藉此證明自身的存在價值。只是,縱使他們身為被害者,卻也由於那些抉擇,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也成為了加害者,就此傷害了愛著他們的人。也因為這樣的安排,才使得本劇的劇名確實成為了一道向觀眾的提問,讓人在觀賞過程中總忍不住思索,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被害者?又或者,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是不是有可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總是同時扮演著加害者與被害者這兩種看似迥異的角色呢?
正是這些在隱藏在娛樂性底下的思考觀點,才使得《誰是被害者》如此讓人驚艷,成為了我們理應支持的本土精采之作。附帶一提的是,要是你看完《誰是受害者》後還感到意猶未盡,那麼不妨可以找來《誰是被害者:創作全紀錄》這本作品一讀。書中不僅有《誰是被害者》製作陣容與演員們的精采訪談,甚至更收錄了全劇的完整劇本,所以要是你好奇電視劇的劇本到底長成什麼樣,當然不容錯過。
此外,在結局時,王識賢的角色有稍微提及另一樁離奇案件,而就他的形容來看,這起命案則正是《誰是被害者》原著小說《第四名被害者》中的故事情節。雖然本劇在改編過程裡,最終發展為完全不同的另一則故事,但就最後安排的彩蛋來看,說不定要是《誰是被害者》推出續作,則會採用原著內容也說不定。再加上這本小說甚至還賣出了韓國電影版權,因此有興趣的人,也不妨趁相關影劇仍未推出前,便搶先一步知道真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