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新台劇找出青春志氣! 《神之鄉》是一場青春追夢旅程 只要堅持就可以看見絢爛煙火
by 潘怡豪-更新
Photo / LINE TV、東森、映畫提供
由東森、映畫聯合製作,台灣原創漫畫改編IP戲劇《神之鄉》,將於LINE TV、公視、東森播映,這部作品在結合台灣陣頭與遶境文化下,主要角色們於親情主軸中將用熱血青春來描繪家庭溫度和拉扯,那怕心頭存有無數問號,蘊藏心事下所牽動的成長背景,再擴及至青春認同感的書寫,皆把那些不論是封閉到不羈、瘋狂的世代情誼,層層表達出某種活力燦爛的夢想嚮往,也隱含我們也同樣在青春裡,都曾存起著必經的印痕與不悔。
如何在青春的空白卷中填上自己屬意的答案
《神之鄉》花費近兩年時間籌備,改編自台灣漫畫家左萱的同名漫畫,由王識賢、李李仁、李玉璽、項婕如、周采詩、Janet謝怡芬、王彩樺、黃鐙輝、廖威廉、林玟誼、林暉閔、盧以恩、黃新皓、蕭晴曦等人領銜主演。製作人郭建宏、導演莊景燊、編劇王莉雯,用熱愛這片土地的初衷,藉戲劇來呈現人們心裡最柔軟真實的情感。故事從離鄉的夏志薰(李玉璽飾演)出發,回到家鄉桃園大溪找回自己的回憶、童年的玩伴、失和的家人以及還沒被履行的約定,同時與這些家人夥伴們一起迎接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六廿四」關聖帝君聖誕的大遶境,而在大遶境的文化色彩下,其實著墨起更多青春迷失與嚮往,並用在地文化來架構青春世代,讓該劇增添多元意象的台劇歷程。
台劇關於描繪青春的類型很多,常與失落和反叛脫不了關係,那成長的歲月雖帶了刺,卻是不惡狠的刺傷,只是傷害下,更多在於如何在內心的空白卷中填上自己屬意的答案。劇中李玉璽演出的大三歷史系學生,老家在桃園大溪的他,從小就是個出了名古靈精怪,但在升上國中時,他歷經了生病、父母離異(王識賢與Janet謝怡芬飾演)等變故而移居台北,但自此卻逐漸沉默寡言,不熱衷社交也不輕易對人打開心房,與家人產生的糾結成為了內心的羈絆,寂寞黯淡的心事,也是無法訴諸的空虛與寂寞。但青春無悔,當心中某一塊已褪色或斑駁,我們該拿什麼來補缺?填上了自己認為許可的答案後,就能不悔前進嗎?
家的崩解,總讓他心裡有個洞
該劇就從他的故事來刻劃青春裡躁動不安的情緒與坦白,親情對成長背景的影響,甚至迎向負能量的逆向衝擊,其實都是期盼著被關注。李玉璽在劇中的成長過程曾因不諒解父親而沒有再回老家,他認為自己跟家鄉土地的連結並不深,只是青春的嚮往與追尋卻也開啟他與家鄉的扣連。畢竟青春的反思行為特別多,內心的衝突也不是腎上腺素的臨時激發,發洩與遮掩的複雜心緒在心中游移下,哪怕那份變質的親情關係像是一步步要開啟的壓力鍋,讓成長過程感受到僵化的不悅與不安,但劇裡,他仍留下父親親手教導他打陀螺這個從小的喜好,他會隨身帶著小陀螺,彷彿這是他與家鄉之間的一條隱形的連結,也藉此來抒發對過去剪不斷的思念。
悸動的青春心事,都是在跌撞中翻滾轉進的,途中形成的自我拉扯與矛盾,可能皆是青春路上少年勵志的淬發奮進。只是與家人的疏離,無論是代溝或誤解,若曾經已是一種愛已經變質的懷疑,那麼能否於掙扎中去跳出既定的框格。故事中就將在一場場苦悶、失意、懵懂,亦或愛戀的告白下,處處帶起傷疤向前反擊的決絕,這樣的青春歷程也才能讓角色各自於奮力跌宕的起落間有了相互共鳴,但如何在傳統關係中將此包袱揹起或放下,就待觀眾在屆時播出後去感同身受。
去尋找逆向而行,富有神采的青春志氣
《神之鄉》除了講述人情與在地情感,夢想追逐過程更是該劇一大主軸,其中所延伸的廟宇文化,主要演員們分別在開拍前各自進行訓練,除了打陀螺、扛神將,還要跳陣頭,寫實下將人物刻劃出不同的情感疑難外,劇中年輕演員們青澀且動人演繹,也展現出戲劇的真摯。不過能藉由該劇的回鄉圓夢,那些追尋下的揮灑,除了能讓觀眾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也能勾起我們曾有過心心念念的夢想,並產生不同程度的認同感。
青春若沒經過拆毀,或許就不會有發自內心的真心告白。《神之鄉》貼近真實人生的諸多細節,在劇中傳統的家庭關係上有往裡頭多鑽了一層,不論是否選擇出走或回歸,過程都足以回想起自己的慘綠時光。尤其劇中從王識賢、李李仁、Janet謝怡芬、王彩樺、黃鐙輝等上一代與新世代的角色對照下,更讓勇敢追求自我的青春心靈,捉準了讓人咀嚼回味的反思。青春在該劇不光只是追求認同與關注的冒險,反而是在一頁頁被撕飛的歲月扉頁中,去尋找逆向而行,富有神采的青春志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