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人生像經典重映:允許時間過去,只要我們都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大人
by 陳太陽-更新
比方說,「任性」是青春才有的權利,在失戀以後大哭一場,歇斯底里地在街頭大喝,失憶以後還能在隔天醒來時發懶,讓心痛的日子慢慢的被其他新的記憶覆蓋。在工作不順的時候,打開求職網站,上頭的徵才資訊,好像都在閃閃發光,每一個都暗示著,這或許是屬於你的機會,這是老天正在引導你通往正確的道路。
除了自己以外,人生最重要的莫過於總是圍繞在身旁的人們,總以為他們永遠都會在,但往往在過了青春以後,開始接受所有的離散到頭來都是自有安排,有些人在錯誤的時間點進入了你的生命,也有人在錯誤的時間點離開你的視線,專注於獲得的時刻遠少於失去。失去太痛、太殘忍,有時甚至不告而別,那些還哽在喉頭的字字句句,還來不及說給對方聽,就只能看見對方的背影,曾經照片裡頭的歡笑,在這一刻都成了名為「記憶」的證明。
這幾年,數位修復特別流行,讓所有錯過的,都有機會再次重溫,比方說,電影《一一》、《碧海藍天》、《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淡淡的憂傷,原來每個人心痛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不因時代更迭而改變,會落淚與放手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在愛與不愛,恨與不恨之間來回選擇。偶爾我會想,當時所有的愛都能穿梭在每個時空而不受限制,有時候倒也不是真的跟對方有所交集,甚至只不過是某部電影裡頭的人物主角,但老是覺得從中看到了和自己相像的模樣。
汲汲營營的追求答案,追求一個故事結局,長大以後,大概就是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這是 19 年前的電影《藍色大門》裡頭的台詞,擔心著自己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會不會改變,能不能改變,又或者更正確地說 ── 有沒有一天能夠憑著自己的力氣,操縱改變?
很多事情我們都在逃避,從青春時候開始,「你要不要吻我?」是確認自己究竟是誰而轉化成的問句,但 19 年後,我卻偶然發現,一支如同電影《藍色大門》番外篇的瑞典汽車廣告,所有的注目都在桂綸鎂和陳柏霖身上,正確來說,所有看過《藍色大門》的大人們,看見的應該是孟克柔與張士豪,我沒有看見 19 年後的正確答案,但我看見了他們的選擇。
重看這些經典電影,某部分的吸引力來自於和現在對比,無論故事主角的生活多麽曲折坎坷,最終還是會有一個暫時性的結局,而電影自然是透過導演與編劇層層疊疊帶領著觀眾的雙眼一起發現,原來經過這一切的災難、徬徨、淚水以後,在每一次的選擇,留下了自己。現實生活勢必更加殘忍,曾聽過有人說,出社會以後就是大人了,原本閃耀的雙眼,會逐漸黯淡,有人開始向現實屈服,有人開始順應社會的潛規則,還有一小部分的人,看來有些意思的,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還能選擇做自己,避免自己變成一個討厭的大人,自己的人生自己操縱,當然,後續的代價也是由自己承擔。
很多細微的感受,過去總是不想直面,方方面面都想著逃避雖可恥,但真的有用。但近年來,面對自己真正的心,在所有幾乎頹敗難解的困難中,逆勢成為了一種非主流中的主流,一開始或許只有少部分的人,畢竟先是按照遊戲規則玩,才能較為順利的出線,可是,在所有事情裡頭,「不要成為連自己都討厭的大人」是逆勢興起的主流價值,從台劇、韓劇、日劇。
不再只刻畫漂亮的部分,而是直搗最不堪的一面,比如,即將要邁向結局的《俗女養成記2》,在第一季時,劇本有原著能作為基礎,但第二季呢?當時,所有人都在問,第二季還會有什麼新意?偏偏,這裡頭的新意就是導演與演員們的真正的「心意」,在所有人生關卡中,會不斷地失去,還得面臨人生裡頭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像是結婚、生孩子、轉職......等等,有些事情,因為長大所以不見得是件喜事,反而在想成為大家都會成為的樣子,抑或是,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在這兩者之間選擇,偶爾,還得是零和遊戲,選擇一個,另一個就全無。
即使是我自己也是的,以前很喜歡將心情寫下,好像多找幾個人訴說,總是會找到同路人,卻往往沒有想到,在這個被社群操縱的時代,說出口、提筆寫下之後,支配權並不一定是自己,因此患得患失,反過來質疑自己正在進行的一切,質問自己:「這樣做對嗎?會不會其實早就應該放棄堅持,選擇較為簡單的路走」,想把握花樣年華,也想保存自己。
人生故事最後的結局,我不曉得會是什麼,但所有人都該是一樣的 ── 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大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