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血腥來襲!《孤兒怨2:最黑暗的過去》人的心魔,是無可未知的危機

曾經於2009年的口碑神片《孤兒怨》,以低預算的製作成本,在當年暑假檔期締造出轟動的票房,如今迎來第二部作品,以角色前傳作為主軸,這位不老蘿莉是否能再度挑戰驚悚,掀起前部作品的駭人熱潮呢?

Photo / 寶嘉提供

血腥來襲!《孤兒怨2:最黑暗的過去》人的心魔,是無可未知的危機

《孤兒怨2:最黑暗的過去》時隔13年拍攝正宗前傳電影,由當初外型可愛卻暗藏殺機的小女孩伊莎貝爾傅爾曼回歸主演。這次劇情完全沒有要緩緩營造恐怖氣氛的意思,而是在一開始就破題而出,故事開端艾絲特(伊莎貝爾傅爾曼 飾)精心策劃逃離愛沙尼亞的精神病院,劇情也借封閉的空間來營造恐慌,節奏與鏡頭拍攝,加上燈光、音效等,開啟了對於黑暗、未知害怕、好奇與藏不住的恐懼。

艾絲特回來了!她身上仍有些事不太對勁

就在艾絲特逃離後,假扮成一位來自富裕家庭失蹤的女兒前往美國。然而事隔不久,一連串怵目驚心的事件卻接連發生,他們開始懷疑艾絲特是這些怪事的導火線,艾絲特駭人的神秘面紗也被公諸於世。不過在片中,艾絲特的角色,這回並非唯一的反派,反而從她視角中,才意外得知現實中的人可能要比無形的事物可怕取多。

首部作品上映時《孤兒怨》正因是以獨特的懸疑方式樹立了恐怖電影新典範,當艾絲特的人格逐漸與「瘋狂」、「異常」、「變態」結合後,也反映社會孤立、精神和道德秩序的瓦解,隨著懸疑劇情一步步明朗化,才慢慢地還原他們真實的人物面貌。同時有力地掌握著懸疑趣味,創造了逼人的驚慄氣氛。更重要的是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並打破了一般情節視角,形成懸疑震慄效果。

如此用心的刻畫,讓艾絲特這可怕的角色更鮮活,活在觀眾腦海,揮之不去。不過越是清楚越是撲朔迷離,翻轉的人設,在當時已不是一部單純以嚇人為樂的驚悚電影,因為眼前邪異的女孩,就算手無寸鐵,也足以讓人感到極深恐懼,整體的口碑稱讚之下,目前讓人更加期待前傳的上映。

詭譎不變「艾絲特」,是自我恐懼與救贖下的產物 

然而最新的前傳中,電影中的母親不只是一個事件裡的旁觀者,更是深陷其中的共犯,逐步讓觀眾去猜測,她們所背負的沉重秘密究竟是什麼,艾絲特的雙目有極深的怨忿,內心鋪排的衝擊完全不可忽視。

《孤兒怨2:最黑暗的過去》對於部份尋求新意的觀眾,仍有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一舉一動,驚慄效果進一步推動全片的恐怖氣氛。或許不單單只是表現血腥層面,也給了另一種思維空間讓人們逆向思考,包括人性中壓抑於內心深處的慾望及恐懼,透過艾絲特將人們外在的偽裝層層揭起真相。

毛骨悚然的背後,藏著什麼秘密?

當然,這回最可怕的仍在於精神恐懼方面,劇情都挾帶著因果循環,是光是氣氛就直叫人毛骨悚然,一層一層像洋蔥般慢慢剝開,得以重新檢視兇手、被害者間關係,還原奇案底下的人性真實面貌。

角色也象徵著不會毀滅的怨念或牽掛,氣氛駭人,才會在還沒上映前就讓觀眾既害怕又想一探究竟的原因。也反映出恐怖驚悚片的背後總有原型作為延伸的展現,那些日常生活中與人侃侃而談卻又切身相關的社會寫實,讓2009年的《孤兒怨》以低成本與富原創性的特點,促使在驚悚電影中找到了它的新市場。

驚悚影視市場的熱度,橫跨了不同世代恐懼

其實觀眾對於驚悚片中這類邪惡劊子手的恐怖電影,早於1980時就漫延整個年代。比如陶比胡波的《德州電鋸殺人狂》(1974),約翰卡本特的《月光光心慌慌》(1978),還有諸如《十三號星期五》系列。

但到了1990年代的恐怖電影脫離了以往外在的暴力形式,轉向自我嘲諷的方式。韋斯克萊文將別的恐怖電影的內容放置到《驚聲尖叫》中,並在驚嚇中摻雜著反諷的幽默,把陳腔濫調的肢體語言轉化成新一代年青人的辭彙。《厄夜叢林》以恐怖電影的內容呈現,卻參照到紀錄片的形式,觀眾雖怕,但仍抑制不了想衝破內心恐懼的那條線。

真實自然的驚悚氣氛,融合不死不休的恐怖感,就如艾絲特在作品中以一種鬼魅的、張狂的模樣姿態走來。《孤兒怨2:最黑暗的過去》從心理懸疑路線上加大邏輯推理分析的比重,讓該角蟄伏13年後,再次躍上世界電影舞台,預計也將暗暗的走進觀眾內心,誘發未知的心魔與內在最深層的恐懼感。

《孤兒怨2:最黑暗的過去》即日起全台上映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