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超難搞先生》:有時「難搞」不代表心眼小,反倒代表我們實在太在乎與不斷付出了……

要是有人被用「難搞」這兩個字形容,我們可能會第一時間覺得對方是不是很愛斤斤計較,也就是心眼小的那種人。但有時,其實就連我們自己,也難免會在某些地方有著特別難搞的一面,進而使我們得以察覺,原來有些時候,所謂的「難搞」未必是心眼小,反倒是心太大了,這才會對某些特定的事那麼在乎……

Photo / 索尼影業

《超難搞先生》:有時「難搞」不代表心眼小,反倒代表我們實在太在乎與不斷付出了……

由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主演的電影《超難搞先生》(A Man Called Otto),改編自瑞典作家菲特烈.貝克曼(Fredrik Backman)的小說《明天別再來敲門》(En man som heter Ove)。光是從本書在美國便已銷售超過三百萬本的驚人佳績來看,便可知道這則故事有多麼讓人喜愛。

《超難搞先生》的劇情,描述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奧托,是一個看似憤世嫉俗且脾氣暴躁的喪妻鰥夫,平時沒事就會巡視社區,批評與糾正鄰居們所犯下的各種小疏失,將維護社區的規範與環境,視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然而,就在個性無比熱情的新鄰居瑪莉莎搬進社區後,使他的生活開始產生了一些變化。隨著奧托與瑪莉莎及她老公與孩子們變得越來越為親近,也讓我們發現所謂的「難搞」,原來並非出自對什麼都看不順眼的自私心態,而是一種正好相反,由於太過關心,卻又不擅表達,這才導致而成的長期誤會……

說真的,雖然我們可能不像《超難搞先生》的主角那樣,在別人眼裡像是渾身扎滿了刺,彷彿看這世上的所有事情都不順眼,就是非得要批評與指教一番才行。但在生活中,也往往會有某些事情就是特別容易踩到我們的線,使我們忍不住開口指責別人,因此在彼此之間留下了一些不愉快的回憶,甚至也同樣會被人誤以為自己是個難搞的傢伙。

從這個角度來看,《超難搞先生》則算是把這樣的情況給誇飾化,最後則讓我們在觀賞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依舊可以被奧托這個角色給打動,甚至是得到一絲釋懷與慰藉的效果,知道自己會在乎那些問題,其實並不是因為自己心眼小,而是真的對那些人、事、物感到關心,這才會如此在意,就算事情其實與自己無關,也還是會忍不住心急如焚,情急之下就這麼口不擇言。

更有甚者的是,久而久之,我們還可能因為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狀況,最後就連自己也變得越來越懶得解釋,因此使這樣的誤會也就持續積累下去,讓你縱使繼續關心,卻也在不知不覺中築起了一道心牆,彷彿再怎麼被人誤解也無所謂,就這麼呈現出表裡不一的狀態。

但這其實就跟《超難搞先生》告訴我們的一樣,有時和顏悅色一些,更願意展現出內心真實的情緒一點,其實也不會讓那些關心的行為就這麼失去力道,甚至還可以讓你從囚禁自己的心牆中慢慢解脫。

在這則故事裡,奧托是由於妻子的過世,而讓自己變得日益孤寂,彷彿覺得世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已經消逝後,其他人究竟怎麼看自己也從此不再重要,正如同我們在結束了一段關係,或是一度失去所愛後的感覺一樣。

而這也是《超難搞先生》另一個足以打動觀眾的地方,告訴大家,就算我們失去了這世上再也無可取代的存在,卻也不代表我們就不能擁有其它事物。那並非是一種背叛,而是一種讓你將「失去」真正內化,好好珍藏在心裡,並且繼續往前走去,然後把這份愛以另外一種方式,就這麼延續下去的更好方式。

不諱言的是,有些人真的就是那種心眼小的難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每一個人也確實都有自己難搞的地方,但那絕不代表我們真的是那種難搞的人。

因為,只要我們願意更坦率一點,那些你所重視的人,自然也總有機會去了解,然後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的。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