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八尺門的辯護人》:希望與絕望、正義與黑暗的輪替,永遠處於不會完結的現在進行式

由李銘順、雷嘉汭、初孟軒、范逸臣、潘儀君與楊烈主演,並由唐福睿身兼編導二職,從自己寫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八尺門的辯護人》,絕對是近期最受好評,討論度也最高的一部台劇,透過融合自不同真實案件的劇情,就這麼以不同角度,交織出我們所處的社會樣貌……

Photo / 八尺門的辯護人劇照

《八尺門的辯護人》:希望與絕望、正義與黑暗的輪替,永遠處於不會完結的現在進行式

《八尺門的辯護人》是一部令人十分佩服的劇集,故事融合了1986年的「湯英伸命案」、2015年漁業觀察員「Keith Davis落海失蹤案」,以及2016年的「和春61號案」等真實事件元素,再加上廢死議題、政商勾結、移工處境,乃至於性騷擾等主題,就這麼透過劇中的主要事件,勾勒出我們這個社會的樣貌,折射出人性在現實中的種種妥協與衝突,令觀眾既會在某些時刻感受到一絲溫暖,卻也在許多地方讓人心頭一寒,在深感畏懼的同時,卻也不禁深深嘆息。

與一般同類影劇作品相較,《八尺門的辯護人》打從一開始就展現出它的獨特之處,直接了當地告訴觀眾,劇中看似無助的兇手並未被誣陷,那起駭人的滅門血案的確出自他手,是以也並不像常見的其它戲劇,總是把真兇身分視為最大的祕密所在。

但就算如此,《八尺門的辯護人》也還是透過巧妙的劇情安排,激起了觀眾的好奇心,令人亟欲得知整起案件的來龍去脈,因此使本劇正如前面提及的一樣,透過融合不同真實案件與社會問題等元素,就這麼告訴觀眾,一樁命案未必真的只是單純的一起命案,背後可能隱藏著許多與社會問題密不可分的潛在連結,從犯案動機、殺人方式,一直到審判過程與結果,幾乎盡皆如此。

於是,這也使《八尺門的辯護人》在涉及議題上的複雜程度,遠遠超乎一般同類作品,也並非只是那種猜兇手或如何行凶的解謎遊戲,而是更注重在「人」上頭,讓我們看到一個原本善良無害的人,究竟為何犯下如此罪行,就連兇手所應為這類事件付出的代價部分,是否也只應從罪行本身考量,又或者是該把這些複雜的背後緣由,給一併考量進去才對。

當然,在《八尺門的辯護人》中,我們會透過劇情的梳理,逐漸對事件的完整結構,有著足夠明確的認知,因此自然可以做出正確無誤的判斷,並與李銘順、雷嘉汭和初孟軒飾演的三名主角站在同一陣線。

但換個角度思考,倘若這是現實中的一起案件,我們又是否真能從新聞媒體報導的角度,確定自己獲得了足夠完整的資訊?會不會當我們在對於某些案件的審判結果發出義憤填膺的怒吼,認為全是恐龍法官的錯,導致正義無法彰顯時,其實事情的真相,是因為我們並未看到法庭上呈現出的所有證據,又或者我們對法律條文根本不夠理解,這才導致判斷失準,最後只是被部分媒體嘩眾取寵,刻意煽動情緒的報導,就這麼所影響導致?

更有甚者的是,在此同時,《八尺門的辯護人》也藉由複雜的故事發展告訴我們,這些部分還不一定只跟上述的原因有關,有時甚至與政商勾結同樣脫不了關係,就連執行死刑的速度,也與政治角力息息相關。

其中潘儀君所飾演的法務部長,更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卻又具有無比真實性的複雜角色,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有時懷抱正義的信念,其行為卻未必就能與正義畫上等號,為了推進某些觀念所選擇的犧牲,說不定比起一些邪惡的作為更加令人寒心,因此也讓《八尺門的辯護人》在明確有話要說的同時,卻也顯得如此無奈,叫人不禁深深嘆息。

或許正因為在帶來娛樂性的同時,也想好好地展現出真實世界的緣故,使得《八尺門的辯護人》的結局,自然不太可能是什麼皆大歡喜的美好收場。但就算這樣,這部劇集卻也不僅只想告訴我們世界有多麼黑暗,最後也還是保留了一道事情仍未完結,正義依舊有機會得以彰顯的希望之光。

於是,這也使《八尺門的辯護人》在結局安排的部份,其實就跟故事核心的案件一樣,並非只是一個單純的獨立事件。就算這起案件的判決已經告終,一切也正如現實世界一般,每起事件都會產生連鎖效應,所以讓一切也永遠都處於現在進行式當中,是以就算我們此刻遭逢挫敗,也未必就代表結束,但相對於此,是以就連正義的彰顯,也隨時都有可能迎來一切再度倒退的處境。

一則好故事,有時確實足以帶來讓我們自行思辨某些議題或觀點的效果。而《八尺門的辯護人》正是如此。至於面對這樣的一部作品時,我們所要提醒自己的是──

我們既然受到觸動,就真的該去好好思考,然後記在心裡,而非只是看完以後,稍微感慨了一下,接著在現實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卻又將其遺忘,讓一切只是回到原點而已。

我們未必人在八尺門,但無論如何,都該成為為自己所相信的事物,勇於思考與發聲的辯護人。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