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周慕姿療心室】為什麼會出現暴力、檢討受害者的行動—這與我們「害怕脆弱」有關
by 周慕姿-更新
photo/getty
「暴力」這件事,多半與害怕脆弱有關。也就是出現了關於恐懼、羞愧感、自卑感等情緒。而我的觀察是,越強調「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有錢有權的人可以大聲」,或是較為父權的社會,這種狀況就會更嚴重。因為感受到害怕、自卑、覺得自己比別人弱、自己很丟臉、不夠好......這些都是很脆弱的情緒,出現這些情緒時,我們會覺得無法保護自己,這會讓我們感覺很不安全,因應而生出現的憤怒與行動(有時是暴力),是一種讓我們最快可以感受到安全、感覺到場面或事情被自己「控制了下來」的方式。
例如最常見的,當有孩子在哭時,大人忍不住會大吼:「哭什麼哭!還哭!再哭我打你!」或是在自己工作受挫、情緒失控時,毆打身邊的人,特別是孩子或女性。這背後是很深的挫折感。但是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挫折感,或是無法包容這個挫折感、甚至是遭受挫折的自己時,這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沒用、脆弱,有些人解決這個感受的方式,是昇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有些人則是丟到別人身上,藉由貶低、傷害別人,來感受到自己擁有力量。而這些行為,當然也可能學習而來,不只是在家庭,也可能在學校、社會。
許多研究也發現,暴力是會代代相傳的。當我們小時候被揍、被暴力虐待時,會覺得非常的害怕,也會學到一件事:「這個世界是拳頭大的人說了算!」然後我們就會記得這個感覺。為了超越這個感覺,當我們慢慢有力量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弱小的他人或孩子,因為當這個場景重現時,我不想再當那個無力反抗的對象,唯有成為那個可以有力量控制、施暴的人,這會讓我覺得安全,覺得我再也不是那個無能為力的人。
也就是說,當我們越害怕、自卑、羞愧的時候,憤怒與暴力是最快的反應。我很喜歡看動物星球頻道的《管教惡貓》,裡面的貓咪行為學家傑克森都說,貓咪會有一些攻擊行為或異常行為,是因為他適應不良、或是害怕。因此,「恐懼」時常是憤怒與攻擊背後的情緒。例如當我們感覺到別人比我好、而覺得自卑時,有些人會讓自己努力變得更好,而有些人可能會去攻擊、說對方壞話,或是酸葡萄地說:「他也沒什麼了不起。」這些攻擊,其實也是來自於恐懼與自卑,甚至羞愧。
再來談談同理心與強弱的想法。在動物的世界裡,真的只有適者生存,輸的活不下去是正常的,所以他們不需要同理心的發展。但是在人類社會裡不是這樣的,「關係」是我們生存非常重要的條件,因此「同理心」因應而生。我們需要學會理解、尊重別人,才能跟別人建立關係。但是當在社會中,被另一個過度強調的生存策略所影響,那就是「適者生存、強者說話」:
我們就很難對受害者有同理心,因為會忍不住想:「那些受傷、受挫的人,就是弱者,就是能力不夠或不努力,或是笨」。當然也就不可能允許脆弱出現,更不可能包容。去討論受害者也是一種因應而生的方式,「是因為你弱才會受害」,這不僅是有沒有同理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只要這樣想,我就能相信,我有方法可以控制場面、保護自己,讓自己不會遇到這種事。
因為看到這樣的事情,我們會焦慮,這會讓我們脆弱,而去貶低或是檢討別人,會讓我變得有力量。要如何不暴力地建立關係,不管是行動或是言語?父母與老師仍需要建立規矩,但如何不羞辱、傷害孩子,而是練習尊重、理解個人的想法與意願,也理解與尊重自己的?如何落實同理心、性別平權在教育與生活當中?我們如何「愛」,不論是自己、還有別人?
若能了解內心的情緒,更清楚自己本能反應的理由,讓自己應對情緒有更多選擇,可能更有助於我們與自我、與他人相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