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Netflix《紙房子》外傳影集《柏林》:到了最後,我們或許為愛白忙一場,但也總會往前走上一步
by 穆光光-更新
Photo / Netflix
跟本傳影集《紙房子》相比,外傳影集《柏林》在延續以犯罪計畫作為主要核心情節的同時,也更像是一部愛情劇,把角色刻劃的部分,集中在他們對愛情的想法上,因此使《柏林》成為了一部透過主要角色群,展現出愛情不同面相與可能性的影集。
當然,在《紙房子》中,愛情元素同樣佔有重要地位,像是教授與里斯本、東京與里約,還有丹佛與斯德哥爾摩之間的感情,便在《紙房子》裡屢屢成為影響大局的關鍵因素。
只是,由於《紙房子》角色眾多,所以像是親情或私仇等元素,也都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再加上他們籌劃的案件規模龐大許多,因此整體而言,也讓劇情顯得較為複雜。
相比之下,作為角色前傳的《柏林》,自然不太可能安排規模超越《紙房子》的事件。所以,將犯罪團隊的成員縮減為六人,再加上把角色刻劃全部集中在愛情上頭的安排,也更適合全季僅有八集的長度。
說真的,其實柏林這個角色,可說十分符合一段感情當中,很容易會出現的狀況。
剛開始,柏林喜怒無常,有時幾乎就像反派,自大到令人討厭的地步,更有幾次還差點因為其獨斷的行為,使整個團隊陷入危機。然而,隨著劇情進行到後來,柏林也開始展現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並在一些關鍵情節中,逐漸翻轉觀眾原先的印象,因此當《紙房子》第一季到達最後高潮時,他所做出的選擇,也更是讓觀眾對他的喜愛之情到達最高水準。
這樣的狀況,其實就跟有些人表示,比起一開始就給你好印象的那類人而言,反倒是剛認識時的觀感不是太好,但在之後卻隨著各種狀況慢慢加分的這種對象,反倒更容易可以成為奪得芳心的那個人。
因為,就算這兩種人最後的分數打成平手,但由於一開始給你不好印象的人,是從更低的分數開始起跳,所以最後也會因為其加分的程度,讓你覺得是個更好的對象,就這麼透過心理落差的結果,帶來更強的吸引力。
而柏林這個角色便十分符合這種情況。更有趣的是,也因為我們一開始就知道他最討厭的狀況會是怎樣,所以他在做出一些討厭的事時,我們也反倒不會對他的行為再去多扣分數。因此,他能從《紙房子》初期令人討厭的角色,到後面一舉逆轉為最受歡迎的角色,在心理層面上也可說有其原因。
這樣的狀況,在《柏林》裡也十分巧妙地延續下去。我們從《紙房子》的時期便已知道,這個角色其實常常對事情有雙重標準,甚至更會隨自己的情緒變化,導致計畫陷入危機當中。
到了《柏林》中,他則是為了追逐自己的愛情,不斷犯下原本自己設定的那些規矩。更有甚者的是,只要我們稍微冷靜思考,便會發現他所認定的愛情,其實全都建立在假象之上。他在對方面前展露的模樣、喜好與個性,幾乎全是刻意算計而成,因此光是想到這點,便讓人覺得這段感情就算繼續發展下去,也勢必很難有什麼好結果。
但有趣的是,在《柏林》中,劇情除了交代他的感情故事外,也讓其他的犯罪夥伴都有著各自的感情線,從自覺遭到背叛的中年人,到個性天南地北的組合,以及背負著不堪過去的男女,都在這場行動中,得被迫面對自己的感情變化,最後也讓這些事情,陸續成為了整個行動的破口。
而這也是我們把《柏林》當成一部愛情劇來看時,所會發現的有趣之處,可說透過犯罪計畫告訴了我們,愛有多容易讓我們失去必要的冷靜與理智,彷彿將當下的我們,逼進了一個再難逃脫的人生死角。
然而,那並不是什麼世界末日。有時,只要努力地再撐一會兒,我們便會發現,不管那場愛情的結果是好是壞,一切也未必就是結局。再怎麼看似難以掙脫的困境,也總是會在後面出現轉機,不管是你與對方又找回熱情,抑或是你總算選擇從苦痛中釋放自己,全都同樣如此。
於是,在回過頭時,我們也會發現,那場愛就算看似白忙一場,也都還是促使我們往前走了一步,從中獲得了些什麼。最後不管結果是美滿或缺憾,也都讓我們確實步入了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而這正是《柏林》有趣的地方。這部影集在有些地方的情節與角色描述看似極端,卻也在剝除那些誇飾之下,意外符合我們的感情狀態,最後則讓我們知道,不管是為愛瘋狂,又或者是釋懷之後的海闊天空,都各有各的快樂。
一切總會過去,也都總是有著再度開始的轉機,不是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