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Netflix《幽暗偶遇》:懷舊就像是一種情緒的濾鏡,在濾鏡之下,未必如同表面那麼美好

由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主演的Netflix迷你影集《幽暗偶遇》(Eric),以1980年代的紐約作為時間點,並從一起兒童失蹤案切入故事,帶領我們走入看似陽光明媚的背後,那不為人知的幽暗地底……

Photo / Netflix

Netflix《幽暗偶遇》:懷舊就像是一種情緒的濾鏡,在濾鏡之下,未必如同表面那麼美好

不知道是否因為劇情背景、故事時間點與牽涉到的現實議題,讓人在看Netflix《幽暗偶遇》時,總是會有種這部迷你影集彷彿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感覺,老讓人好奇真實的事件究竟是什麼情況,接著才會想起,這部影集只是虛構故事,所以頂多只能找到劇情的參考事件,而沒有所謂真實經過的資料可找。

會有這樣的感覺,應該是因為《幽暗偶遇》確實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寫實質地。不管是布偶劇兒童節目的職場描述、1980年代的社會氛圍、紐約的治安狀況,以及故事主線的兒童失蹤案,全都給人一種確實曾發生過的感受,就連每個角色都有秘密與缺點的安排,也更強調出人物的真實感。

而在角色這邊最為有趣的,自然是大部分問題全都源於內心,同時也對他人的狀況其實不太理會的主角。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以出色的演技,讓人對這個角色既心生反感,卻也保有一絲同情,就連劇情方面,也透過毫不遮掩他各種缺點的手法,點出十分重要的觀點──一個人渾帳之至,不代表他就會作出真正的壞事,而拙於表達情感,只是將其化為各種攻擊式言語來做為宣洩方式的防衛性心態,也同樣不能被拿來作為一種對方有罪與否的佐證。

這樣的設計,與其他一些得要面對社會歧視眼光的角色,其實具有相當程度的互通,讓人看到外在的既有觀點,將會如何影響我們審視一個人的角度。而那些影響可能源自種族、性向、貧富、職業,甚至就連一些看似再明顯不過的道德問題,也可能在我們尚未了解真相之際,同樣帶來先入為主的影響,最終導致我們的判斷失準,甚至在奠定既有印象之後,便顯得再難扭轉回來。

同時,《幽暗偶遇》透過看起來陽光歡樂的兒童節目,與其背後製作團隊的種種問題,就這麼與看似熱鬧的紐約生活,與隱藏在地鐵下方的遊民處境,產生如出一轍的對照效果,除了點出奇幻故事的背後,永遠是以現實作為基礎以外,就連表面形象與內在問題的差異,也與相關角色的設定一樣,共同形塑出本劇的主題所在。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將時間點設定為1980年代,也同樣是個與此有關的安排。

說穿了,這就跟我們所有人都會有的情況一樣。有許多回憶起來如此美好,彷彿無憂無慮的時光,其實很可能只是受到時間的濾鏡影響,受限於我們年紀還小,未必知道夠多的事情,又或者那時也根本不像如今這個網路時代,會在第一時間把許多資訊給推到我們面前。

因此,有許多我們未必知悉的黑暗面,可能就潛藏在美好回憶的隱密角落裡,正如同此時此刻,我們清楚這個時代所擁有的種種問題,但如今的孩子卻未必知道一樣。

而《幽暗偶遇》所做的,就像是透過故事主線的那起失蹤案,緩緩揭開那個年代的種種問題。

原來,那個時候的家庭,未必比現在來得幸福美滿。原來,同志們得更小心隱瞞自己的性向,就與心愛的人之間,還無法提供給彼此足夠的保障。除此之外,當然也更別說一些種族與階級歧視、未必比現在好的治安、官商勾結、警察暴力、遊民問題等等,全都有可能在時間流逝之下,被以懷舊為名的情緒保護傘給模糊了真實,忽略了像是一些實際的犯罪資料統計數據等資訊一樣。

不能否認的是,由於《幽暗偶遇》想從一起案件反映整個時代的企圖,導致全劇元素過多,不時顯得雜亂無章,但到了最後,劇情還是藉由一個雖有缺憾,可依舊比預期中還要美好一些的結局,指出就算每個時代都具有種種問題,但我們終究還是在往前走去,就這麼一步步地逐漸摸索,試圖讓我們自己與後來的人們,擁有一個可能會更好一點的世界。

速度很慢,偶爾還會倒退。但那些只能躲在地底下的哀傷,或許也還是能寄望總有見得天光的一日,正如同那些將現實世界包覆在裡頭的奇幻故事,所努力承諾我們的一樣。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