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既是從無名小卒到音樂巨星的經過,也是探索未知的一段奇妙旅程

由詹姆士.曼格(James Mangold)執導,「甜茶」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艾兒.芬妮(Elle Fanning)與莫妮卡.巴巴羅(Monica Barbaro)主演的《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描述了傳奇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最廣為人知的一段音樂旅程,彷彿帶領觀眾回到了那段從民謠到搖滾的歲月……

Photo / 探照燈影業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既是從無名小卒到音樂巨星的經過,也是探索未知的一段奇妙旅程

巴布.狄倫不僅是史上最傳奇的歌手之一,再加上他的歌詞讓他於2016年拿下諾貝爾文學獎,也使他勢必留名青史,因此讓他於得獎以後,首度改編自他人生故事的電影《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更加令人好奇不已。

有趣的是,《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僅將故事時間點設定於1961年到1965年的短短五年之間,從當時默默無名的巴布.狄倫來到紐約,探訪史考特.麥奈利(Scoot McNairy)飾演的歌手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因而結識艾德華.諾頓飾演的皮特.西格(Pete Seeger)開始說起,接著描繪他在西格協助下因此成名,後來又於1965年時被視為民謠叛徒,朝搖滾樂發展而去的相關歷程。

基本上,對於熟悉民謠音樂史,或是巴布.狄倫人生故事的樂迷來說,《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確實是一部足以讓人看得十分開心的電影,光是片中出現的大量名曲,以及本片演員親自演奏與演唱,而且表現還十分不錯的音樂橋段,都足以讓人在戲院裡度過一段愉快時光。

而像是莫妮卡.巴巴羅飾演的瓊.拜亞(Joan Baez)、波伊德.霍布魯克(Boyd Holbrook)飾演的強尼.凱許(Johnny Cash),以及許多真實存在的音樂人角色,也都足以讓熟悉那段時期的觀眾看到眉開眼笑,就連對巴布.狄倫完全不熟悉的觀眾來說,基本上也不會有什麼看不懂或覺得無聊的問題,甚至還會因為這部電影的某個特殊作法,反倒對巴布.狄倫這個人更感興趣。

是的,《巴布狄倫:搖滾詩人》一個奇妙之處,在於你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大致上都能理解其他角色的內心狀態,甚至是他們做出某些舉動的動機。但偏偏在戲份最多的主角這裡,卻像是刻意迴避一般,讓人明明可以看到他在許多時刻的抉擇,卻又搞不清楚他內心真正的想法為何,因此多多少少,也讓主角總顯得有點距離感,讓人直到電影最後,好像也還是無法真正理解這個人似的。

當然,這麼做勢必有其缺點,會讓一些觀眾覺得就算看了這部電影,似乎也對理解巴布.狄倫究竟是怎樣的人沒有太大幫助。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個部分除了像前面所言,反倒令人更好奇他是怎樣的人以外,甚至還在電影稍微帶到的古巴危機等歷史事件點綴下,讓人窺見他是如何將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放入歌中,因此察覺從歌去認識這個人,說不定才是正解的一種恍然大悟。

此外,《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的原文片名《A Complete Unknown》,似乎也是這種作法的一道重要線索。

《A Complete Unknown》這個片名,出自巴布.狄倫經典名曲《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中的歌詞,在歌裡面是「無名小卒」之意。

而這個片名,除了可以對應到《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從他寂寂無名的時候說起故事以外,似乎也暗示了這部電影其實是以一種全然未知的角度,刻意不去描述巴布.狄倫的內心想法,甚至讓我們在實際看這部電影的過程裡,也不時覺得似乎就連他自己本身,也並不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所以這才不斷在音樂上往外探索,就連情感方面,亦不時顯得迷惘茫然。

這樣的狀況,或許也正是我們在看完《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後,會想對他了解更多的原因。因為,就連他在1961年前的經歷,本片也並未交代,當他自己向別的角色提起時,似乎也只是在反覆說著一些編造的事,甚至連同他為何如此,也同樣被包覆在「未知」當中,最後則讓《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屢屢拒絕定論,彷彿是透過這種作法,將探索的可能性全都交給觀眾似的。

當然,《巴布狄倫:搖滾詩人》也並非完全忠於真實,還是有一些由於不同原因導致而成的改動之處。

例如艾兒.芬妮飾演的角色,原本應該是藝術家蘇西.羅托洛(Suze Rotolo),只是由於巴布.狄倫要求片中不要讓這個角色,以現實裡的真實身分出現,所以才更改為電影中的虛構名字,但在基本設定上,其實則與蘇西.羅托洛本人十分貼近。

此外,巴布.狄倫在1966年於皇家艾柏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的現場演出時,與台下觀眾的一個知名互動,也被往前挪至《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最後高潮時,那場發生於1965年的紐波特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演出中,透過這種方式,來讓這兩場知名表演合而為一,變成巴布.狄倫在從民謠歌手轉向搖滾時,遭到無數人質疑與批評的縮影光景。

像這種人物與事件發生時間的改動,在《巴布狄倫:搖滾詩人》裡所在多有,算是一種讓片中的五年時間,顯得更加濃縮與聚焦的改編手段,同時透過直接砍斷這五年前後的詳細描述,就此強化了片名的雙關意涵所在。

這當然是件有趣的事。因為從這個角度而言,《巴布狄倫:搖滾詩人》作為一部人物傳記,但其實真正的核心,卻彷彿是要告訴觀眾,倘若你想真正地理解巴布.狄倫,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實際去聽他的歌,以自己的想法來詮釋這個人,所以比起傳統的人物傳記片來說,這部電影也反倒更像是一種推廣巴布.狄倫,甚至是片中其他音樂人歌曲般的存在。

於是,這也確實會讓你在電影結束,歌曲搭配字幕響起之時,就這麼留在座位上,好好地聽著歌曲,甚至是直到回家以後,也會想繼續找出那些歌曲來聽。

而這,或許則正是《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所想辦到的事吧。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