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電影

【IAN專欄】電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裡你最喜歡那個角色?

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分了好幾次才算是把哈利波特的電影看了一回,但也不是細看,老是隨著電影台的節奏,有播還得有時間,當然有些集看了幾回,有些集缺了少數幾段。
【IAN專欄】電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裡你最喜歡那個角色?
Text/ Ian Photo/ 電影劇照
 
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分了好幾次才算是把哈利波特的電影看了一回,但也不是細看,老是隨著電影台的節奏,有播還得有時間,當然有些集看了幾回,有些集缺了少數幾段。
 
說起來,那是一部經典,是東方人以前沒有,以後也很難會有的一套世界觀,這跟神話學的起源有非常大的關係,東方人的神話學比較不豐富,缺乏想像力,因為東方人一開始就沒有把重點放在提問世界「是」(Being)什麼上,東方人向來不重視宇宙發生論的問題,比較重視如何生活,這在藝術創作上是不能否認的缺點。
 
東方人這個詞也用的不夠精確,因為現在大家對中國一詞太敏感,一看到中國很可能就刷掉不看了,我只好懸置中國這個詞,等大家心胸開了、啟蒙了,再拿出來用。相較於東方,西方人的世界觀就非常豐富且充滿想像力,當然有人會想拿《西遊記》來質問說「我們也有神話啊!」,第一、台灣人不能隨便說西遊,因為那很大一部份是中國人的,第二、中國人的西遊也不是純中國的,它是受到佛教,也就是印度影響後產生的神話故事。
 
這樣說下來很可能各位就會明白為什麼以前沒有,然後在這樣封閉的思考中,以後也不太容易會有,基本上神話學是要排除理性的,看看李維史陀的書就知道了,他的人類學觀察很多是從神話、圖騰而來,很多的推衍思考是完全沒有邏輯的,但他是當代人類學、史學大師,影響甚至涉及文學,換句話說,理性根本是一種箝制思想的框架,讓人失去了想像力與藝術心靈。這段話是給那些把幾百年前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當寶的人看的。
 
回到電影本身,劇情非常龐大就無法詳述,換個提問方式,要我來說整個電影裡有些角色是讓我覺得非常喜歡的,說出來我覺得有些應該會跟大家不一樣,比方我最喜歡的兩個角色就是奈威隆巴頓跟鄧不利多。
 
為什麼會喜歡這兩個角色呢?奈威隆巴頓其實是整部電影裡最像觀眾,也就是最像你我的一個角色,沒什麼魔法、也不出眾、腦子不太好,卻有一個有些悲傷的過去,我想一般人大概比較接近這種調性,我們多半不是有腦有臉的妙麗或是天子驕子哈利波特。奈威就是一個普通人如你我,也正因為如此,當最後一集,大家都以為在海格手上的哈利已死之時,跳出來說話的奈威才會那麼地吸引我。奈威說了很重要的一段台詞:
 
每天都有人死,但最重要的,是哈利雖然死了,但他活在我們的心中,正因為如此,即便哈利死了,也不表示我們應該認輸。
 
我認為作者J.K羅琳是故意讓奈威在最後成為某些「喚醒者」,喚醒者是我個人看電影自創的角色,每部英雄電影都應該有喚醒者,他們的作用是喚醒人們什麼是愛,什麼是勇氣,什麼是正義,最重要的是,他們要喚醒英雄與說明英雄之所以為英雄之因。在《蜘蛛人》裡是班舅,告訴彼德「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讓英雄免於迷惘;在《復仇者聯盟》裡則是考森探員之死,因為考森之死,英雄們才得以團結,明白自己的責任。我認為喚醒者是最重要也最動人的角色,因為他們通常能力不足,但擁有愛與信念,班舅有愛,考森有對英雄們的信念,至於奈威,他除了愛與信念外,更擁有一種挺身面對「那個人」伏地魔的勇氣。由於他的挺身而出,與斬殺了最後一個分靈體,伏地魔才會死在哈利手上。
 
第二個角色就是鄧不利多,我想每個人都希望生命中能遇見一個這樣子的長者,給我們所有的包容,引領著我們往前,卻不會輕易地給出答案,而是引導我們不斷成長。在車站那幕哈利假死的戲就非常有意思,鄧不利多的出現,其實並未給出任何幫助與解答,他是哈利的心智裡的鄧不利多,但也可以是真的鄧不利多。這意謂著鄧不利多將霍格華茲的命運交給了哈利。鄧不利多其實也帶有「喚醒者」的調性,一部電影可以有很多位喚醒者,這就要看主角是不是擁有足夠的信念。近十多年來的英雄或是冒險電影其實有很大的轉折,最大的不同就是英雄不在是萬夫莫敵的神,而是有時迷惘、有時怯懦的常人,這時候喚醒者就非常重要了。
 
希望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或是智者相伴。
 
 
駐站作家/Ian Facebook
一位音樂電影閱讀與養貓的憤青。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