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電影
你會選擇拔管嗎?紀錄片《一念》探討無效醫療,繼《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再探生死真意
by 魯編-更新
撰文/魯編 圖片提供/牽猴子
在聊《一念》這部紀錄片之前,想先問的是:你聽過張爸嗎?你聽過張爸的故事嗎?魯編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時不時會在PTT各版看見「張爸文」,通常會用「.......你有一分鐘嗎?.....」之類的顯眼標題,版友們會在底下留「張爸晚安」,當然也經常被噓爆。有一次,好奇點進去看了內文。原來張爸的兒子N年前念台大時發生意外,成為植物人,張爸相信校方有疏失,因此經年累月在PTT上po「張爸文」控訴希望引起關注。那是還沒有「爆料公社」的年代,因此不難理解張爸的選擇。身為事不關己的旁觀者,當然也曾覺得張爸文好煩,甚至覺得張爸何苦如此?為什麼不放手讓兒子離開、自己也輕鬆?可當年紀漸長,才越來越感受到做決定的重量與煎熬。如果,躺在床上靠呼吸器維生的是我最愛的人呢?
插管?拔管?生死在一念之間
當傅達仁主播去年踏上安樂死之路、瓊瑤女士為丈夫平鑫濤爭取「善終權」、今年初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或許我們每個人生命的考卷上早晚都會出現這道考題。陳志漢的《一念》,記錄了三種不同的立場角色:致力推廣「安寧療護/無效醫療」的吳育政醫師、面臨重症母親生死去留的兒子、以及全身癱瘓多年卻意識清醒的青年。他們日夜在活著與死去、理性與感性之間不斷拉鋸。對醫師來說,這是對從醫志業的終極叩問:把人救「活」是天職,可是倘若患者只剩生命的軀殼,無法再享受生命的本質呢?假使20年後技術突破能醫好了,那,當時提早讓病人走的決定是錯的嗎?
安樂死之必要?善終權在誰手上?
對對家屬來說,這更是關乎情感上有沒有辦法放手的習題了。沒有人可以對張爸說「放下才是對的」。《一念》這部紀錄片也無意為大眾提出答案,比較像是提出不同觀點開啟討論。或許,我們該反思的是,如果有一天我們站在張爸的位置,面臨這樣的抉擇時刻,我們會如何做出決定?我們曾經和親友開誠佈公地交換過關於「生命最後一題」的想法嗎?還是選擇避而不談?我們的心都做好平靜答題的準備了嗎?
面對死亡的唯一解:活好
而能讓身心安樂自在的答案又在哪裡呢?前幾天正好看到公視專訪了達賴喇嘛,請教他一般人如何面對死亡?達賴喇嘛淡然地說,「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有生就有死,出生這件事本身就是對死亡的準備。人們必須了解,或早或晚我們都會死,所以了解為何而活很重要,我們應該要過有意義的生活,在死亡到來之時就不會後悔。你應該過更誠實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話,應該服務別人,如果不能,至少不要傷害別人,那麼在生命結束時,就不會有後悔的感覺。」
這或許也是陳志漢導演耗時三年拍攝《一念》的心得吧。他坦言在拍攝初期,記錄病人的一切讓他有在對方「傷口上撒鹽」的無力感,這種過意不去的愧疚一度讓他萌生放棄的念頭。但他轉念一想,「如果這些病人的案例可以讓更多觀眾看到,用生命故事當作借鏡,或許就可以避免更多遺憾發生。」
生命的最後一題,你想好答案了嗎?繼《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之後,讓我們隨著《一念》,找回身心安頓、坦然面對死生的那一念可能。
《一念》 4/12上映 4/12上映 4/12上映
延伸閱讀
憑《一念》上映任一場次票根,均可參加電影講座
時間:4/14 (日) 14:30-16:00
地點:Homeholic 只想在家共享空間
對談人:《一念》導演 陳志漢、大林慈濟醫院 吳育政醫師、台灣醫病和諧推廣協會理事長 黃鈺媖律師、蘇天財文教基金會董事執行長 蘇昭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