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電影
戰地女記者母親的告白《親愛的莎瑪》:孩子,讓你在敘利亞出生,你願意原諒我嗎?
by 魯編-更新
Text/魯編 劇照/海鵬影業
該怎樣描述《親愛的莎瑪》的觀影經驗?只能說,就是因為知道一切都是真實的,開頭前三分鐘整個人就被 blown away。眼角根本沒乾過。
《親愛的莎瑪》直擊敘利亞戰亂下的真相
《親愛的莎瑪》是一部紀錄片,瓦黛卡提波19歲離家前往敘利亞北部大城阿勒坡讀大學。22歲那年,敘利亞民主化運動風起雲湧。「劇情」是那樣熟悉:從天真熱血的大學生開始。和平示威。反抗威權。推翻暴君。然後,軍隊來了。抓人。打人。打死人。河岸邊突然出現數十具屍體,都是手腳被反綁的平民,死前遭虐。然後,來了一架又一架飛機。轟炸。砲擊。俄軍火力馳援阿薩德政府,帶來更多轟炸。砲擊。終至圍城。
世人需要知道真相。拿起手機和攝影機,瓦黛決定記錄下這座城市發生中的一切。
瓦黛戀愛了。她愛上了漢札,漢札是積極投入社會運動的醫生。他們舉辦了小小簡單的婚禮。他們搬進新家,有一座美好的小花園。革命激情像婚禮上的香檳,隆隆砲火像祝賀的禮炮。亂世裡的相愛莫過於此。瓦黛懷孕了。
瓦黛堅持繼續用影像記錄,並將影片傳到網路上,讓世界看見。誰能料想,數年之間她從輕鬆愉快的大學生,成為關心社會的「覺青」,又再度被命運推動著成為「戰地」女記者。
內戰未歇。漢札和夥伴拼湊出臨時醫院。在這裡竭盡所能照料傷患。但政府軍連醫院也不放過。醫院被砲擊後,他們想辦法轉移陣地,找到一棟尚未完工的大樓作為戰地醫院2.0,克難地撐在第一線救援上。沒有人會來。內戰不比野火,不比地震颱風肺炎海嘯,不會有捐款專線,不會有FB頭貼運動。留在阿勒坡的人,只能靠自己了。
瓦黛記錄著。她現在是一位母親了。每當鏡頭拍到被戰火波及的無辜孩子,她也同時看見了一旁心碎哭喊的父母親。甚至羨慕起和孩子一起被炸死的母親,一了百了,不用獨自揹負喪子之痛。瓦黛拍攝她的女兒莎瑪,她在隆隆砲火下竟仍能安睡。她透過鏡頭問:莎瑪,你會不會怪媽媽把你生在這種地方?莎瑪的意思是天空。但莎瑪出生後待在地下室的時間,比看見天空的時間多。
在阿勒坡發生的事情,必須被述說
當名詞不再只是名詞的時候,就會重的沒那麼輕易說出口。當阿勒坡不只是地名。當敘利亞內戰不只是歷史事件。這座城市裡住著一個個有著名字的老人,年輕人,孩童,嬰兒。他們是,或曾經是,或原本夢想當醫師,建築師,老師。有的人有選擇。有的人別無選擇。而其中更多人,只想在烽火下拚盡全力當好一名父親,一名母親。
瓦黛的鏡頭毫不迴避。管你什麼紀錄片道德準則。這裡沒有空間長出那種矯情的爛漫的凝視的質疑的批判。在阿勒坡,連悲傷的時間都沒有。她拍哥哥抱著被砲擊的小弟弟衝進醫院,不治,兩個還是孩子的哥哥悲痛萬分,大眼睛裡充滿不解。她拍被砲擊的九個月孕婦,躺在手術台上緊急引產,是的,所有觀眾眼睜睜看著滿身胎脂的嬰兒被抓出來,焦心等待第一聲啼哭。她拍因為孩子受傷心急如焚奔入醫院的媽媽,氣急敗壞衝著鏡頭說,你給我記錄下來,政府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們?血血血。沒有時間拖乾淨,就像沒有時間說再見。上一秒睜開眼睛的人。下一秒沒有了。
瓦黛直擊這座城市的生與死,從相信明天會更好的生氣蓬勃到一片死寂。留下來的人,也許為了理想,也許只是單純走不了;但他們還是留在這座城裡,也會說笑,也會唱歌,也會自嘲被轟炸的日常像在看八點檔,由各種砲彈領銜主演。
《親愛的莎瑪》讓人看見死的無奈,也看見生的希望。這是一部從前三分種就會震懾你的記錄片,無論你是帶著對戰地情景的獵奇心態而來,還是對敘利亞人權議題有所關懷,或你只是一名母親,或一個想拍紀錄片的大學生,都會被這部紀錄片撼動。也會開始深思,自己對戰爭的想像是否過於扁平,開始深思,如果自己遭遇類似的處境又會做出怎樣的抉擇。人生很難。遠比買不買的到口罩複雜得多。但願,我們都能擁有寬厚的智慧做出生命中每一個難到靠北的選擇。
《親愛的莎瑪》3/6上映 3/6上映 3/6上映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英國奧斯卡最佳英國電影、最佳紀錄片、最佳首部電影、最佳外語片提名
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剪輯四項大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坎城影展金眼睛獎
加拿大Hot Docs國際紀錄片影展最佳影片
美國西南偏西影展 評審團大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勇奪美國奔流電影節的最佳攝影大獎
勇奪英國裴克新聞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