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電影
《黑箱日記》成日本#MeToo歷史里程碑!勇敢揭露性暴力黑幕,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by Archie Lin-更新
IMDb,Getty
![《黑箱日記》成日本#MeToo歷史里程碑!勇敢揭露性暴力黑幕,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https://im.marieclaire.com.tw/s1200c675h100b0/assets/mc/202502/67A3310ACC9761738748170.jpeg)
紀錄片《黑箱日記》(Black Box Diaries)由日本記者伊藤詩織親自執導,改編自她的親身經歷,並在國際影展上獲得極大迴響。這部紀錄片不僅揭露了個人遭遇,更觸及日本社會中性別暴力、權力不對等及司法不公的深層問題,並成功入圍202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也是歷史上日本導演首次入圍。
一本打開的私密日記
《黑箱日記》就像是伊藤詩織的私密日記,被她勇敢地攤開在世人面前。這不僅是她個人的傷痛紀錄,更是無數沉默者的聲音。伊藤詩織的故事始於2015年,當時25歲的她遭到資深記者山口敬之性侵,卻在司法體系內屢屢碰壁,甚至面臨輿論攻擊。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女性受害者的聲音往往被忽視甚至噤聲。伊藤不僅選擇挺身而出,還將自己的經歷拍攝成紀錄片,將個人創傷轉化為社會行動。
片中提到「黑箱」的命名指的是她當時遭遇的無情暴力與日本社會以及司法系統的封閉,黑箱象徵著伊藤詩織的個人經歷和她所遭遇的性暴力事件。它不僅是她自述痛苦的日記,也是將隱藏在日本社會中的不公與暴力真相的象徵逐步揭開的過程,讓觀眾得以看到她如何將深藏的創傷轉化為一種公開的行動。這樣的命名提醒觀眾,性暴力和社會不公的問題常常被藏匿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直到有人勇敢地打開這些「黑箱」,真相才得以浮現。
《黑箱日記》的影響力
《黑箱日記》是伊藤詩織在案發後五年間累積的400小時影音素材剪輯而成,這些素材不僅見證了她的個人經歷,也成為她作為記者保護自己的手段。這不僅是一個創作過程,更是一場她勇敢面對自我、走向治癒的旅程。片末,她提到自己此時已經33歲,這段長達8年的抗爭過程見證了她的成長與蛻變。
該片已在多個國際影展上映,引發廣泛討論,但卻無法在日本正式上映,顯示出日本社會對於性別暴力議題的敏感與壓抑。自2017年#Me Too 運動興起後,日本的相關討論雖有所增加,許多受害者仍因社會壓力不敢發聲,司法制度亦難以真正保護倖存者。
在國際影展上,本片收穫了大量關注與評價,其中,聖丹斯電影節的節目總監 Kim Yutani 讚譽該片為「這部電影以獨特的方式探討個人與社會層面的創傷療癒過程。」,認為影片以私密且真實的方式呈現倖存者的心路歷程。而在蘇黎世影展,該片也深深打動觀眾,獲得了觀眾票選獎。評審團主席 Kevin Macdonald 與其他評審成員表示:「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伊藤詩織多年來奮力對抗日本落後的性侵法律、警方的腐敗,以及來自家人的警告。她不僅為自己,也為日本乃至全世界遭受性暴力的女性尋求正義。我們由衷敬佩伊藤詩織的堅韌、坦率,以及她勇於展現自身脆弱的勇氣。」
「透過細膩的剪輯,這部作品以敏感而又充滿懸疑感的方式展開敘事。這部電影具有改變全球女性所面臨系統性暴力的力量。」
影片帶領觀眾深入理解性侵倖存者的心理狀態,以及法律與社會如何形塑他們的生存空間。《黑箱日記》已成為日本性別正義運動的一部分,促使更多人關注權力不對等與法律漏洞。
電影結尾伊藤最釋懷的時刻,是她拿起手機播放 Gloria Gaynor 的經典勵志歌曲〈I Will Survive〉(我要活下去)——這個音樂選擇,若是來自其他紀錄片導演,可能會顯得過於直白甚至老套。但對於正在記錄自己真實人生的她而言,這是一場發自內心的狂喜解放。
上映後的爭議
儘管廣受迴響,有評論認為該片在隱私保護方面存在爭議,質疑某些片段是否適當地考量了涉及人員的同意與倫理問題。
2024年10月,律師西廣洋子指控電影製作人伊藤在其電影中使用了未經相關當事人同意的畫面與錄音,部分批評者擔心,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影響未來性侵案件中證人的意願與隱私權益。伊藤回應,該電影已通過法律審查,她主張展示證據所帶來的公共利益超越隱私問題,並指出部分素材屬於不受限制的法庭資料。
2025年1月,另一項爭議出現,有報導指出,關於女記者討論性侵害經歷的畫面被未經允許地使用。對此,製作方則強調所有人均已同意,並認為這些內容對公共討論具有重要價值。
無論《黑箱日記》是否最終獲得奧斯卡等獎項,這部紀錄片已經達成了它的重要使命——揭示那些長期被忽視的聲音,並繼續引發對於社會中性別暴力和司法不公的反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