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名人故事
【台北女孩】被國內外關注!跨界設計和藝術的女攝影師Sydney Sie
by 昭編-更新
採訪撰文╱李昭融 攝影╱Manbo Key & Chien-Wen Lin @MW Studio 化妝髮型╱Fiona Li 特別感謝╱Café Tailuu
本人比想像中嬌小的 Sydney 頂著蓬鬆的捲髮,極有朝氣地來到拍攝現場,有著深邃的五官的她,比社群網站中予人的印象更為有溫度。她的作品藝術質感強烈,有著飽滿繽紛的色彩,作品裡的符碼更隱含深切的意識形態。這般極具識別度的她,早在社群平台累積廣大粉絲,臉書頁面和 Instagram 上有超過兩萬的追蹤者,在關注攝影、設計和美感的文青圈子裡更是意見領袖。這幾年還參與魏如萱單曲形象拍攝和擔任 Ella 的MV導演,與溫貞菱合作,參與許多展覽,更是2019年臺灣《金音創作獎》十週年的視覺統籌。
這樣的 Sydney 絕對不是只有漂亮臉蛋,她笑稱自己就是「愛‧的‧戰士」。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的她,認為創作不只是單純美感的呈現,更是傳遞有意義的訊息。「相機和鏡頭比較像是一種媒介,傳達我的美感和理念,就像是畫家用畫筆,有人用陶土,我則是用相機。我的作品前期構思時花的時間比較長,也會從道具、背景和美術的方式去呈現。」Sydney 說,很多時候拍的時候只是快門的一瞬間,前置作業卻花了好久時間準備。
女性自覺與思辯
Sydney 之所以成為異軍突起的創作者,不只是作品風格討喜,跟她自身不斷倡導女性覺醒和意識也有極大關聯,就像她為金音獎構思的視覺,穿著肉色連體衣的女孩們環抱在一起,直指這個社會上「女生就要有女生樣子」的刻板印象。「女性長期作為被凝視的物品而存在,所以我才刻意將所有女性像陶土一樣,搓揉成『一個女性』。也因為這樣,才想在 FINAL 無性別廁所裡面拍攝,跳脫性別二元對立與刻板標籤。」
從很小時候,Sydney 就知道女性是她最主要的繆思,從《美少女戰士》到《庫洛魔法使》,獨立自主的女性角色,從小就是她最嚮往的。「我的作品很常探討女性意識和性別議題,我通常喜歡用討喜的色系、幾何的圖樣,加上一些帶點超現實的物件構成,先吸引你的注意,然後才會知道我的創作裡,想要傳達的事情其實很深,有點像是用糖衣包裝的哲理。」
對環境友善的永續時尚
你很難忽視打扮時髦的她,但跟她聊天之後才會更欣賞她選擇服裝和時尚品牌的理由。比如說,她選擇蕾哈娜的 FENTY 便是因為品牌在2015年就簽下「全球任何地點都拒絕使用動物實驗」的宣示合約。而「Cruelty-Free(沒有對動物造成傷害的商品)」更是她購物時參考的重要指標。「每當我們在選擇一個商品、一個行為、一種生活型態時,都有能力可以選擇減少傷害。」
所以 Sydney 逛街時可不是只單純想著「這件衣服我穿起來好看嗎?」她每個消費活動都在有意識地選擇更好的將來。「比如說我今天穿的 Patagonia,就不斷研發取代羽絨的人工纖維,就算有羽絨商品也是回收的。Marine Serre 的產製手法則是盡可能的節約、廢物利用,而半月型的月亮 Logo,則是因為這不只是希臘神祗女性氣質的象徵,在日本也和《美少女戰士》有關,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讚頌女性的品牌。」
不需要定義風格
買衣服前,知道品牌的核心精神和價值,對她來說很關鍵,但更多時候,她也不一定要購買全新的服裝,跟朋友交換二手衣是最棒的事情。「有句流傳很久的話:『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我也不是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但只要願意去改變,即使一點點,那都是改變。
因為鮮明的環境、性別和創作自覺,她不太喜歡定義風格,也不願意侷限各種可能。「我不會把寬鬆的衣服說成中性,因為這等於定義了男性女性,也不喜歡『什麼身型怎麼穿』的建議。衣服上的標籤並不能定義我,只能是一種當下的參考值。」
不只侷限在穿搭,她也不喜歡在創作上定義風格,「我在臺灣土生土長,在創作時,也會遇到許多人需要定義我的作品,還詢問過我這種風格是歐美還是日本?我的風格就是我,一個台灣的女性創作者。美感終究是相對主觀的,我相信臺灣的創作者也有能力發展獨有的風格價值。」
文本裡有大愛,也有歧視
Sydney 說,小時候看《庫洛魔法使》和《神風怪盜貞德》給了她很多感觸,直到如今也影響甚多。「喜歡故事的同時,發現裡面也有許多不同的愛,異性的、同性的、喜歡但不佔有的…,動畫啟發了我對於美感的想像,還有觀念和意識型態。像是這十幾年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就能夠讓許多孩子理解不同的愛。」
對她而言,所有議題都牽連在一起,息息相關,不管是環境與時尚,性別與政治。笑說不會想要給女生任何建議的她說:「我反而希望旁邊的人少給女生在身材和時尚上的建議,除非女性主動詢問或你是專業造型師,不然旁人都可以少下點指導棋,讓女生作她們想要成為的人。」
對她而言,女性不需要化妝才能上街,可以選擇自己想裸露,與不想裸露的部分,那都是屬於自己的身體自由。她也提到,從小到大,從國內外兒童文學、卡通、電視劇隱約的性別歧視中,教育女孩很難獨當一面,很難成為她們想成為的人。「或許我還沒有真的非常有影響力,但當我有發語權的時候,我就會想分享有意義的訊息。」
或許有些人是往外尋找靈感和生活的意義,但 Sydney 則是向內探尋。從小時候的經驗和歷程中,慢慢地蛻變成現在的她;也從哲學和心理學中,找到並撫慰自己內心最深刻的那塊,也或許是最脆弱的那塊。「我覺得要掙脫外界給的枷鎖並不難,要主動想去做的事,多做一點,讓別人看見。然後,當然身為一個創作者,自由是無價的,所以希望大家都會為台灣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這應該是我當下最在意的事情。」
鏡子、玻璃紙
這是我一直以來都會用的拍攝手法,呈現虛實空間。心理學的英文 Psychology,源自希臘文 Psyche,意指「靈魂」,我的作品中常探討此事。創作的來源有向外與向內,我的是不斷的挖掘自我。
Switch
我其實算是重度 Gamer,我覺得很幸運可以因為電玩,認識了一群一起打遊戲、一起關心議題的好朋友。
貼紙、標籤
為了呼應各種標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