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名人故事
專訪|登曼波,重新定義Father坦然家與性羞恥美學:酷兒Sense是去掉二元化分類的多元流動
by JuJu Chen-更新
採訪撰文/陳佑瑄 攝影/Weslie Wei 造型/Patreeck Liao 妝髮/Jagger Wang 特別感謝/臺北市立美術館
「你愈認識自己,才會愈認識外面的世界」,登曼波回想起大學指導教授李淑貞曾對他說的這句話,「當時老師是我第一次跟身邊朋友以外的人坦誠出櫃,直覺性反應沒什麼的她,超酷地鼓勵我可以從中持續去思考,並變成創作。」進而啟蒙了曼波在藝術範疇發展的許多可能。大學畢業時,「以父親在我國中時給的錄影帶為概念出發,拍攝了短片《無憂》,只是那時還沒有勇氣深入探究這件事,拍得比較抽象。」而這部實驗影作品則獲得2008年第十屆台北電影節非劇情片的學生金獅特別獎。
父親的錄影帶三次告白
十年後,2018年夏天,從小給曼波童年無憂,疼愛養育他到長大成人的阿嬤走了之後,「給我滿大的衝擊,但也促使我在老家東勢整理東西的過程中,觸發我將這些有重量的素材,創作出個人作品的契機。想要謝謝阿嬤創造了我的開始與現在,也一直成為我的信仰。」在回顧與爸爸、奶奶和自己人生連結的歸納留存證明,同時梳理自我認同,懷抱著「是時候打包回憶、審查自我」的曼波,於是將多年來探訪柏林的經驗,激發了他必需記錄與展演當代事物,與人、與環境進行開放性的探討,而將進行超過十年的計畫付諸行動,把20年前在爸爸房間發現到用V8攝影機自拍的性愛錄影帶,經由攝影、錄像,以及物件、裝置等等媒介素材,間接性比喻私密情慾的拼貼,隱晦地表白父親同志生活的性傾向,在2019年於北美館展出《父親的錄影帶》,並拿下當年臺北美術獎首獎。
爾後,曼波卻意識到在首次展覽中,許多觀展者都太著重於親情部分,才推進在2021年於政大發表《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第二個展覽,「跨時代連結呼應首展,將鏡頭記錄下的變裝皇后、跨性別、酷兒等等各種不同族群或個體的縮影,由內向外開啟更多集體共同討論的對談。」對曼波而言,這個入圍了台新藝術獎的展,重點是想讓大家了解到他從中領悟到的酷兒思維 Queer Sense,認為酷兒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概念、去二元式分類的個體意識,「看待或認識一個人無需有先入為主的刻意分類或男女性別/性向不同的想法,應該要去掉二元化,在 LGBTQIA+ 多元意識流的當下,無需避而不談。」
接著展露著他在30歲那年尾端,刺青在手臂裡那一首阿嬤常哼的日文民謠〈桃太郎〉局部歌詞,娓娓道訴「在她過世後,家族就失去凝聚力的核心角色,親人們都各奔東西」,剛好2022去年初要回家鄉台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辦展,便趁此機會同步開啟自己與親戚們的對話,「試圖藉著這趟歸鄉展演,為我和爸爸兩位酷兒父子,尋求在婚姻平權通過後,被國家認同了,也盼能讓家人認同與瞭解。」因而再延伸出第三系列《複寫:認同_父親的錄影帶》展覽。
亞洲第一本酷兒聖經
聊及由原生家庭成長背景出發,這些年策展的創作種種,言談之間雖然總會禁不住大笑說:「我爸瘋狂指數這麼高、這麼ㄎㄧㄤ」的曼波,在展演的旅程中,早已找到和父親倆人對生命與愛的認同價值,有了以溫柔看待世界的目光,而特別將《父親的錄影帶》《碧兒不談》《複寫:認同》三部曲的影像、照片及檔案、信件等等展覽的內容收錄集結成──登曼波首部攝影集《父親的錄影帶》,其中還包含他父親歷年來收藏的台灣八〇-九〇年代地下同志刊物影帶,都在這本厚達近500頁的粉紅聖經紙上展演。
源自 Father 而來,也重新定義 Father,誠如攝影集書衣抖大的字所言是「亞洲第一本酷兒聖經」,曼波對此解釋,「這本作品集呈現亞洲酷兒身體的自我認同,但就西方所謂的同志文化裡,常認為亞洲人很保守、很隱忍,都是深櫃而被忽略。事實上,台灣現今對於性別/性向是很檯面化流動性,相當開放地自然發展,不僅是亞洲第一個開放同性婚姻的國家,性平也現居亞洲第一。」所以用聖經作為引喻,「就是要嘲諷西方人常替亞洲文化冠上刻板印象的思維,然而其實西方世界才最受宗教束縛,反觀台灣多元的宗教體系相對開放自由,長成自己的樣子,而大膽地開玩笑,以聖經直指命名,彰顯沒有包袱的亞洲風格!」他如此說。
「這本攝影集在編排上,有邏輯性地爬梳了因為父親的錄影帶而辦展、出書始末,不就如同聖經的由來。」書本即呼應三部曲展覽的脈絡分有三大 Part,先以「老虎」地毯圖紋作為第一特展《父親的錄影帶》序幕,代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勾勒出爸爸、小孩、家人的關係;第二特展《碧兒不談》則以「鶴」帶出妖艷 Drag Queen、酷兒傾向的繽紛風貌和陰柔力量;第三特展《複寫:認同》是用對曼波人生觀影嚮很大的阿嬤,猶如「鹿」的優雅含蓄和沉穩,受日本教育的她,總是諄諄教悔對於自我根本的重視、待人處事的禮儀,再回歸於家,解密關於爸爸九〇年代的中國夢。
感謝若靈魂做你自家
「爸,你最近好無?……亻厓感謝你分享你作品錄影帶。感謝若靈魂做你自家。」以兒楊登棋署名,用家鄉客語大埔腔寫於去年11月中旬給父親的這封信,不僅刊於登曼波首部攝影集《父親的錄影帶》書末,也是他2022年底在北美館最新個展《居家娛樂》的開場序曲。
坦誠15歲國中有了第一次性經驗接觸,初戀差不多是高三、大一時的登曼波,在年少時不經意看到父親自拍的性愛錄影帶,很震撼而不知從何消化的他,經由《父親的錄影帶》三部曲循序漸進的論述,來進行對自己、對大眾、對家人等不同對象做告白的內心表達與外在陳述,整合了個人也回應了社會,「理解出我們父子間非常態的關係、反思出所謂的父親定義後,去年一月生日,從二手拍賣買到Hi8播放攝影機,而能獨自既抽離又介入地主動去觀看爸爸的錄影帶,從而發現構圖、打光,其實都是他設計過的創作,反轉了我一直以來對他的觀點。」笑說:「父親才是真正的大藝術家。」
太陽摩羯、月亮射手的曼波,在他放飛自我、天馬行空的作品中,或許也承襲了這股血脈相連的DNA,此次即將父親交給他50多卷錄影帶上,大多常在側邊親筆註記的「居家娛樂」四字取作展名主題,將一向奉行傳統儒家思維的亞洲家庭,大人和小孩往往不會一起討論的「性」生活,放進「家」的議題中,一起在「暗」與「亮」的室內展間為生命做更綜觀的論述發聲。
曖曖內含光的告解暗房
曼波直言自己其實也是在這次個展,回頭看了父親的錄影帶,才知道他真的工作,「原來和開酒店的媽媽一樣,主要是從事性領域產業。」於是乎,從幽暗的展場前廳口走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池閃著燈紅酒綠影帶投影的魚缸。對於這座常在八大娛樂行業裡會出現的特別設置,「是帶有諷刺八大特種名稱二分法的意味,而刻意將喻有魚水之歡的情慾符碼立於暗室兩處,讓場域形成暗處隱喻,希望在有限光源,運用身體以外的感官模式沉浸其中,間接釋放內在情緒。」
接著穿過從西門町30年歷史的「漢士三溫暖」舊址搬來陳設的一整面置物木櫃門板牆,進到第一展間「暗房」,則為曼波邀請以電影《緝魂》獲得金馬獎的梁碩麟擔任美術設計,協同藝術家羅智信、廖哲民、郭治緯組成的空間設計團隊合作下,特地以象徵同志酒吧或三溫暖內常見的隔間形式作裝置,利用挾帶著愛情玩味的字句黑牆,打造出13間暗房。「部分暗室中播送著台灣新住民、跨性別者、成人電影主角、多元成家下成長的女孩、童年受性侵者,以及尚在探索性向的男孩、流亡海外的韓國籍酷兒等八位受訪者的放映影像,真情述說性別認同、性經驗或原生家庭的自白內容。」他進一步說明,「暗房好比是『告解室』的概念,可以聽一個人講他的生命故事外,加上一對一模式,可透過隔板設的小洞,從中窺視他人在看影片時的反應,而在有限光源,運用身體以外的感官反應,打開五感,覺察展間內部環境的私密氛圍。」
走向光明面對羞恥之美
到了後方第二暗室展間,曼波笑稱「建議長輩坐在QK的休息沙發座椅靜心觀看他以媽媽住家屏東常見的廣告帆布竹架看板,設置的前後兩面投影畫面,播放交錯著父母親對於婚姻、性別/性向、同婚等等20分鐘的訪談,來敞開大家更自由面對家庭與性的關係,開啟更多對話可能。」他分享,之前許多人看了《父親的錄影帶》展覽後,會詢問我媽還好嗎?「有鑑於此而發覺到不少人會把女性放在一個較為傳統或被虧待的角色情境中,但事實上自我有記憶以來,從阿嬤到母親,都是不凡的女性,獨立思考又堅韌地支撐家裡大小事;媽媽更是做自己,她們的魅力不是只隱忍在家庭背後默默的奉獻與關愛,她們的智慧常常是我遙不可及的。」因此,在這次《居家娛樂》展覽中,「我就放進媽媽的角色,她瀟灑豪放面對爸爸性取向的態度,顯見了我想強調陰性柔美的力量,是可以很強大的這一面。」
於此將「不論男女性別,都有純粹陰性美感Power」,呼應著第三展間「亮室」裡,中間置放著《複寫:認同__父親的錄影帶》曾出現的床,被褥和地墊為父親和自己的錄像圖案,觀照著兩面黑白、彩色的酷兒群像和爸爸、阿嬤的照片和書信縮影,寓意著「從隱晦走向光明,面對羞恥的美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喚起我們坦然面對家與性的自然關係,一切都能很有自信地去說去看,沒什麼是見不得光,就算是羞恥,也是一種美感,沒什麼好隱藏。」正如他在攝影集中想闡釋「去他的沙文悲劇,Let’s羞恥運動」。
自認從小到大都蠻正向在面對認同自我這件事的登曼波,明白家庭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各自的體悟或想像,對他而言,「家是東勢老屋裡,記憶中的那些光影,和阿嬤的聲音。」甚至他提問「父親為何只能有一種樣子?」應該也能是有不同的身份樣貌,「如果我的爸爸是按照社會一般價值觀的形象,我根本不可能會那麼自由;正因為我的父母親如此做自己的態度,和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反而很多決定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沒有給予任何干涉或是期望下,我懂得探索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長成自己想要的樣態。」
而今因為興趣使然,也化身為算名說他缺水需改名的DJ夜洨,繼續著他不論藉由攝影、影像或音樂、藝術等創作,探討人生能不斷忠實面對自我狀態的進行式。笑說:「我爸儼然可坐上亞洲酷兒教父之位。」的曼波,最後透露今年將會回到台中東勢老家辦展,不同以往地將焦點放在「塑膠禮儀」範疇,同樣令人拭目以待他非典型藝術的才華,驚喜再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