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名人故事

2024巴黎文化奧運|專訪謝銘祐&麵包車樂團:「越在地就越國際。」

「嘿咻嘿咻嘿咻嘿咻!」在巴黎聽到現場版的《內山姑娘要出嫁》,身為臺灣人簡直要瘋了,就算下著大雨,心情依然激動到不行。以大家從小唱到大的臺灣民謠《丟丟銅》開場,這回換金曲音樂製作人謝銘祐,帶著麵包車樂團登上文化奧運舞台,一連用《草螟仔弄雞公》《望春風》《流浪到淡水》等曲目,為雨夜巴黎帶來道地臺灣味,連現場的外國觀眾也忍不住哼唱,氛圍一級棒。

Interview and text by Charlie Lee @chalyhs Photos by Enly Cheng @sauvignon_says

2024巴黎文化奧運|專訪謝銘祐&麵包車樂團:「越在地就越國際。」

臺灣音樂是受歷史洗禮的獨特樂種

成立15年的麵包車樂團,平時主要前往療養機構、育幼院、廟埕、台灣大街小巷,為長輩、孩子、以及社區獻唱,主唱暨木吉他謝銘祐以其低沈且具磁性的嗓音,與木吉他暨和聲王東昇、電吉他暨和聲黃偉凱、貝斯劉逸軒、主唱暨口琴陳志易、鼓暨金杯蔡易成等團員完美配合,讓人從音樂中感受到一股熱鬧暖流。本次也特地帶了幾首自創歌曲到巴黎,包含寫給臺南的歌《行》及《五條港邊》,描繪臺南人的生活心境,以及城市400年來的變化。

「我想這次來巴黎參加文化奧運,我們會被挑選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應該跟其他團一樣,就是看起來比較臺灣,味道比較多。而我們這次挑選歌的主題,也都是以這個為主。」謝銘祐表示,臺灣的音樂通常是混合體,經過歷史與文化的洗禮,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韻味:「要不就是以前的民謠,要不就是1950年代以後,我們受日本音樂影響很深(的歌曲);有的是自己的創作,有的並不是,有的是曾經在臺灣流行過的老歌等等。」

改編「在地發生過的音樂」

謝銘祐隨後補充,其實在選擇表演曲目的時,有很大的一個考量,就是改編在臺灣發生過的音樂,將台語歌或是民謠,揉入麵包車樂團獨有的特色、拉丁節奏、印度音階等編曲。他解釋:「我們很重視腔調跟世界上不同風格(樂曲)的融合,因此這次的曲目就是依照時間序安排,比如說最早期的民謠,五、六零年代台日混血歌曲,到現今我們自己的創作。而來到這個場館,我們想用歷史及音樂的腳步,來傳遞臺灣音樂的歷史給現場的觀眾,並告訴他們,在某個年代的臺灣,曾經流行過什麼樣的東西?我們又是怎麼跟世界的音樂(文化)接軌的?」

「而進行文化交流與創作時,可能都會互相影響的部分是……當我們在不同的時空底下,傳播某些音樂理念時,產生的火花也會不太一樣。像是民國七零年以前,會以比較傳統的方式去傳唱,但當它遇見越來越多風格後,民謠的傳唱可能就會加入很多不一樣的因素。」謝銘祐表示:「這一次的交流,剛好旁邊也有巴西館、哥倫比亞館等等,聽到很多拉丁的節奏,因此我們在唱的時候,也加入了一些拉丁的節奏在我們的唱(腔)裡面。等我們回到臺灣,可能也會更加強這部分的改編。」

Local is global:越在地,就越國際

至於麵包車樂團本次來到巴黎演出,想讓世界感受到什麼?謝銘祐聽了想了一下,表示這不是一個可以被想像的問題:「我們就是來這邊表演,並沒影任何企圖,就是表現自己。至於世界可以感受到什麼?那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就讓它隨緣吧。」

「我很期待(看到)大家被挑中,去到臺灣以外的地方,要怎麼介紹臺灣?(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要先很了解自己。我發覺很多(人)比較標榜所謂『愛臺灣』這件事情,但其實他們並沒有了解自己怎麼來的,我覺得可能要先做一點功課,去認識你的根源來自哪裡。」他說道:「當你認清楚自己的時候,“Local is global” 這句話才會更凸顯,越在地就越國際,但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定位)搞清楚。」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