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名人故事
走出生命的自在之道,林嘉欣:「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說『不』,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by 派脆克-更新
資深採訪編輯/ 廖崇捷 撰文/ 黃映嘉 攝影 / 郭桓誥 統籌&造型 / 徐敏軒 化妝 / Will Wong 髮型 / Kristy Cheng 服裝助理 / Irene、Nina
作為影壇備受讚譽的實力派演員,林嘉欣以他細膩的表演方式和對角色的深刻共感,成功詮釋了眾多深得觀眾喜愛的形象。這次,他帶著新作《女兒的女兒》以及作為第61屆金馬獎頒獎人的身份,再度來到台灣,分享了如何將自己的生命體悟融入 Emma 這個複雜的角色中。
《女兒的女兒》是一部聚焦女性生命經驗的電影,通過女兒、母親、外婆三代女性的故事,描繪出關係中的掙扎與和解。林嘉欣在片中飾演 Emma,一位被母親(金艾霞,由張艾嘉飾演)送走,由養父母撫養長大的女兒。這個角色像一面鏡子,恰巧在此時映照著林嘉欣的內心,「Emma 的故事和我有一些重疊的地方。我的母親在我成長過程中,給我一種缺席感,他當時可能並不想當母親,甚至不想當別人的妻子。」
《女兒的女兒》的故事和我的人生有重疊的地方。我的母親在我成長過程中,給我一種缺席感。Emma 這個角色是我與內在小孩和解的契機。
與內在小孩的和解過程
對照劇中 Emma 與母親金艾霞情感上的矛盾,林嘉欣坦言,這樣的設定讓他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並試圖將那些反思後的情感注入角色之中,「這部戲是我與內在小孩和解的契機。」他展開笑容,彷彿放下了某些包袱。
當劇情推進到最引人熱淚的一幕——Emma 質問母親當初將自己送走時的心情,林嘉欣分享了他獨特的表演方式,「那場戲我把對手演員的台詞都塗掉,讓自己能真正聽進對方的話,並且在當下給出最真實的反應。」這種即興演出的方式,使得角色的情感更加飽滿,也讓林嘉欣自身的渴望與遺憾與 Emma 重疊。
在另一場戲中,林嘉欣也為角色注入即興靈感,增添更多觀賞後的餘韻,「拍攝時,我無意間在牆上看到『You broke my heart』這句話,這並非劇本中的台詞,但當下我覺得很符合 Emma 的心情,就把它融入表演裡。」他進一步解釋,「那不是刻意設計,而是一種情緒的流動,將 Emma 的悲傷融入即時反應。」這段表演不僅彰顯了林嘉欣與劇本的共感力,也讓角色的真實情感深深打動觀眾,成為電影中令人難忘的瞬間。
從陶土中發現人生答案
除了在電影中探尋自我、重塑女性身份的意義,林嘉欣的另一個情感出口來自陶藝創作。近五年,他沉浸於陶藝,從中汲取力量、釋放情緒,並找到與自己的和解方式:「陶土是一位誠實的老師。」林嘉欣緩緩地解釋著,陶藝不僅是一種藝術創作的方式,更是一段療癒內心的過程。
他坦言,自己過去一直害怕失敗,無論是作為母親、女兒,還是妻子,都希望做到最好。然而,在學陶後逐漸明白,失敗與不完美也是生命的一部分,「陶土教會我接納,不管作品好不好看,都是我的一部分。」這種心態的轉變,讓他能坦然面對自己過往的情感缺口。
林嘉欣提到,自己與母親的和解,正是學陶後才得以實現,「我一直不敢觸碰那塊心裡的罣礙,但學陶後,我感覺自己準備好了,於是跟媽媽提起過去的心結。那一刻,我感覺整個人變輕了,好像真正放下了過去。」這段經歷讓林嘉欣在處理《女兒的女兒》中,Emma 與母親之間的複雜情感時,有了更深層的表演方式,並且使角色更加真實動人,「陶藝和表演一樣,都是探索自己、接納自己的過程。」
近期,林嘉欣更迷上了製作大型陶器,這讓他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悟。他形容:「越大的作品,越覺得自己在孕育什麼,它們有自己的情緒或生命。我甚至夢見自己在那些器皿裡,彷彿回到媽媽的肚子裡。」這段經驗,讓他感受到創作帶來的神聖與治癒力量。
對他而言,這種與作品的深刻牽絆,不僅是一種自我表達,更像是一道能夠洗滌心靈的泉源,讓他在其中找到前所未有的平靜與釋然,彷彿將過去的掙扎與迷茫逐一釋放,「錯了就重來,每一次創作都是重生。」林嘉欣坦言,正是這樣的坦然,讓他在人生旅程中找到放下的契機,也能以更平和的心態擁抱自我。
陶藝和表演一樣,都是探索自己、接納自己的過程。錯了就重來,每一次創作都是重生。
提煉生命活出自己的樣子
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林嘉欣如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他從陶藝創作中感受到的,僅是與自己和解,更是找到釋放生命的開關。他以自己相當敬佩的英國陶藝家露西·瑞爾(Lucie Rie)為例表示:「他活在充滿動盪的年代,卻依然堅持創作,並且在作品裡投入豐沛的能量。身軀小小的他,持續創作陶藝到90幾歲,當我看到他晚年的照片,彷彿把自己變成作品,那種陶土獨有的包容和溫暖,全都流露在他的臉上。」露西·瑞爾的堅韌和專注,讓林嘉欣深深體會到,創作本身就是一種人生態度。
這份對創作的投入,也讓林嘉欣更加坦然面對生活,「我現在完全不會去刻意強求什麼,而是順著身體,因為身體比自己還聰明、比自己還懂你。」他笑著說,這樣的心態轉變,讓他不再執著於完美,而是學會跟隨當下的感覺,去體驗每一個階段的生命流動,「畢竟很多時候,我們都太體貼、太顧全大局,最後卻委屈了自己。但其實,有時候我們需要勇敢地說『不』,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都太體貼、太顧全大局,最後卻委屈了自己。但其實,有時候我們需要勇敢地說「不」,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如林嘉欣所言:「現在的我,越來越明白,活出自己的樣子才是最重要的。」這句話凝練了他多年的心路歷程,從電影鏡頭到陶藝泥土,他不斷提煉自己的生命故事,每次體悟都是靈魂的顛覆與重生。如今的林嘉欣,從容不迫,與自我達成了和諧的共鳴,同時散發著內斂而強大的力量,讓人無法不被他的真誠與魅力所吸引。也教人不禁期待,經過時間的雕琢之後,下一次,林嘉欣又會為我們帶來哪些智慧與美麗的故事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