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風格專題
人心浮動還是國泰民安?社會現狀從流行時尚影像就看得出來!時尚影像背後的語言符碼,你看懂了沒?
by Titi Chen-更新
Photo Source/ normanparkinson.com、David LaChapelle、MArio Testino、Juergen Teller、Ryan McGinley
就字面上理解,「時尚攝影」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展現服裝的魅力,同時反映著特定時代的穿衣風格,但不說妳可能沒想過,時尚攝影的雛形並非來自時尚雜誌,而是源自十九世紀末貴族社會文化。當時的上流社會,流行聘用攝影師拍攝能展現個人特質的沙龍照,甚至作為社交場合的名片之用,演變至今,時尚影像已不再是單純的時裝紀錄或購物慾望的投射,也和服裝本身一樣,與政治、社會、生活風格息息相關。
自從911恐怖攻擊後,也就是二十一世紀的晚期資本主義世代,當時的時尚攝影,正致力將消費主義正常化,並持續以名人、創造華麗氛圍等傳統的方式促進購買欲望。時尚惡魔Anna Wintour也曾在紀錄片中提過:「透過時尚影像,我們在作的,就是刺激消費慾望,經濟和時尚產業才得以流動。」
這也可以反映出後現代生活,人們流於形式、表面並逐漸以物質為中心的狀態,如反諷消費主義的超現實時尚攝影師David LaChapelle的眾多代表作品,即充斥著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實況的縮影。
同樣在千禧年後崛起的中國攝影師陳漫,其招牌的名人攝影也可算是「時代下的產物」,她的繪畫式攝影風格以高超的Photoshop後製技術美化拍攝對象和場景,這種「超乎現實的完美」作品,也反映著當時年輕人對名人文化的迷戀。另一位同樣活躍於近代的西方攝影師Mario Testino,在他鏡頭的前模特兒同樣也只有最完美、自信的一面,而這些講究姿勢、身形與臉龐完美,連場景也如同夢境般超現實的影像風格,也可以歸因於全球在歷經2000年科技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現實產生的逃避心態,不論是激勵人心或是逃避現實,明亮歡快成了當時的時尚攝影主流。
然而,隨著數位科技與網際網路急速發展、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全面普及,「攝影行為」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時尚大片也可以從Set好的精緻場景隨性走到大街上,長期躲在想像中的人們更渴望回歸現實,在景氣長期低迷的狀態下,各大品牌開始不以奢侈號召女性買單,如拍立得般不經過度修飾的影像又再度流行起來。
整體大環境或許不會變得更好,不確定性、恐慌與焦慮也將持續與時尚產業作伴,時尚攝影師要如何突破新局?影像本身又會演變下去?值得我們持續觀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