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風格專題
最「綠」的製錶基地?IWC瑞士沙夫豪森錶廠,三個你不定知道的冷知識
by Kate Tu-更新
Text/Kate Photo/DR

2025 W&W日內瓦錶展前,我們前往瑞士德語區萊茵河畔的可愛小鎮——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僅有少數鐘錶品牌稱之為家,而IWC就是其中最為出名代表性的品牌。以下,藉由3個知識點,為你解碼一趟 IWC 博物館與錶廠的紙上之旅。

解碼 IWC 博物館與錶廠
IWC 錶廠外觀
IWC 錶廠:1.水做的IWC
1868年,來自美國波士頓的工程師也是製錶匠的 Florentine Ariosto Jones,在瑞士德語區沙夫豪森創立 International Watch Co.。因為前瞻地看中了萊茵河瀑布水力發電的可持續發展性,並在機械工程技術的助攻之下,他於1875年間,在河畔旁拓建新廠——150年過去了,此棟起家厝始終屹立,如今蛻變成為品牌總部核心、研發實驗室、最終組裝品管,和展示260件古董及現代重要錶作的歷史博物館。包含首款 Jones 機芯、達文西萬年曆計時錶,及品牌125周年推出當時全球最複雜的 II Destriero Scafusia。(關於展品介紹,有興趣的人可至IWC官網看博物館線上導覽。)

解碼 IWC 博物館與錶廠
IWC製錶細節情境
IWC 錶廠:2. 一張占地13,500平方尺的超級藍圖
當已擴建兩次的原址,已無法提供品牌發展規模足夠的空間,IWC 於是在郊區尋找大面積基地,從零開始建造,將錶殼(由金屬原條開始生產)製作、大約1,500種的機芯零件生產、部份組裝、測驗實驗室等部門整合於同一屋簷。這是品牌從1875年以來的首次遷移新,別具里程碑意義,因此,在2018年落成的 IWC Manufakturzentrum 不只被視為「另一家錶廠」,而是品牌聚焦未來的巨幅藍圖。

解碼 IWC 博物館與錶廠
IWC 博物館入口處的大型萬年曆裝置。
9米挑高大廳氣勢磅礡。機芯零件製造車間從入口處一覽無遺。這裡生產大約1500種機芯零件,像是底板、夾板、擺陀等複雜零件,以及擒縱叉、 游絲、閂鎖裝置等小零件,有些體積小到肉眼幾不可見。 這個部門也負責製造萬年曆、年曆和陀飛輪等複雜功能零件。

解碼 IWC 博物館與錶廠
Manufakturzentrum的地下樓層是錶殼製造部門。不鏽鋼、 鈦金、鉑金、紅金、白金和青銅錶殼都在此生產製造。左邊架上為金屬原料棒。

解碼 IWC 博物館與錶廠
雞芯組裝生產線。
IWC萬國錶把傳統製錶工藝與先進的製造方法和科技合而為一。但組裝自製機芯仍必須以手工細心完成。唯有透過製錶師的嫻熟巧手,腕錶的機芯才會開始跳動。
IWC 錶廠:3.最「綠」的製錶基地
在走訪各部門的流程中,在貼身觀察匠師的動作中,你會很清楚 IWC 對細節的極致要求。嚴謹縝密是最高指導原則,但在這座製錶基地裡,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塊錶殼的打磨有多細膩,或是錶盤如何散發光澤,它們代表的是源於工程、藝術、歷史、故事的寶物與情感。

解碼 IWC 博物館與錶廠
IWC CEO Chris Grainge
一如 IWC 對水資源的深刻連結和珍惜,也有鑑於CEO(他同時也是一名建築師)Chris Grainge 的致力,他引入現代主義大型博覽會館概念的開放佈局,讓自然光和窗外鬱蔥景色能被230名員工盡情享受。屋頂上23,500 平方英尺的太陽能板,和室內的循環水系統和相關設備,據統計,造就廠房在營運過程中可使用高達97%再生直接能源。心意溫度和環保思維是 IWC Manufakturzentrum 最美的裝潢。從品牌乃至上升至整個產業,製錶的永續未來,或許已在這裡找到答案。

解碼 IWC 博物館與錶廠
最「綠」的製錶基地

解碼 IWC 博物館與錶廠
IWC錶廠的訪客體驗區,可嘗試魚鱗紋打到機芯零件上,或是寶石鑲嵌。
延伸閱讀:
- Cartier蘋果變錶帶?IWC純素皮革?時髦兼具永續環保的腕錶盤點TOP.7
- Hublot湖水藍、IWC草綠、Grand Seiko奶茶棕...2025運動錶的多彩新面貌
- 香奈兒J12 Bleu、卡地亞、愛馬仕...2025話題新款珠寶藝術女錶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