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八〇年代錄像藝術回顧—台北當代藝術館《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 1980-90s》
by 班維簫-更新
文字與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起八〇年代,總有許多經典畫面浮現在你我心中。其實,八〇年代對港台錄像藝術家而言,更是「準備起飛」的黃金時光,雖然技術不那麼純熟,但背後概念卻十分生猛有力,直搗議題核心。
現正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之特展《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由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臺南藝術大學孫松榮教授、香港錄像團體「錄映太奇」共同策劃,邀集港台17組藝術大師、共計二十件錄像作品,以1989年天安門事件為軸線前後延伸,帶領觀眾回顧了1984年攸關香港回歸命運的「中英聯合聲明」、1987年台灣解嚴、1997年香港回歸。本次展出藝術家包含鄭淑麗、榮念曾、王俊傑、鮑藹倫等人。當年,他們是活躍藝壇的青年藝術家,如今皆成為帶領台港藝術往前邁進的藝術大家。
「媒體」角色再思考
其中最富話題的展品,是位於第一展間、由藝術家鄭淑麗創作的五頻道錄像作品《Making News Making History- Live from Tiananmen Square》。那年是1989年,中國於5月20日宣佈了軍事法,藝術家鄭淑麗次日從紐約飛抵北京,借來中國導演陳凱歌的V8錄影機,每天騎著腳踏車到天安門拍攝,捕捉六四的珍貴記錄。本次展出不但是亞洲首展,觀眾亦能從CNN、CBS等外媒觀點,一路踏步向前,看見當時的中國官媒報導,以及藝術家拍攝的歷史畫面,從「媒體」的角度討論六四天安門民運的真相為何。
而臺灣雖於1987年解除戒嚴,電視卻仍被黨政軍所控制,於是王俊傑《FACE╱TV》(1988-1989)、王俊傑與鄭淑麗《歷史如何成為傷口》(1989)及綠色小組自己架設電視台的《綠色電視台開播片》(1989)等,皆有意識地以錄像作為抵抗威權主流的媒介。藝術家洪素珍的《東╱West》,透過畫面裡一邊說中文一邊說英語的嘴巴,呈現中西文化衝突的為難。由榮念曾和沈聖德創作的香港第一部錄像作品《錄像桌子》,維持中心/忠心地圖往右或往左旋轉。
第二間展間投影螢幕,則輪播了畫面為「頭像」的作品,放大了影片中角色與觀眾的對話,其中陳界仁的《閃光》(1983-1984),當年曾於台北美國文化中心被禁播,還有袁廣鳴首次結合影像與雕塑的作品《離位》。步出展間,位於走廊三件作品陸續為展覽結尾,鄭志雄和麥志恆的《東方紅》放置一個印有毛主席照片的日製打火機,搭配螢幕明亮光線與音樂最後打火機倒下,凸顯諷刺了兩地與中國處於愈顯緊張與對立的政局。
不為「美」而藝術
除去「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思維,《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讓歷史與藝術交疊,展現藝術家反抗國家機器的能力。策展團隊相當細膩地運用傳統映像管電視為媒介,重現當年錄像作品的視覺呈現方式。也令本次展出不單單是則「回顧」,更是藝術家、觀眾與歷史事件30年後再相遇的重新思考,深具意義。
展覽資訊:
《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MOCA Studio( 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
展覽時間:2018/04/07(Sat.)- 2018/06/03(Sun.)
展覽網址:https://goo.gl/1Qz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