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當機器人化身藝術家?2018台北數位藝術節,展現科技藝術的無限可能!

2018年台北數位藝術節以《超機體》為名,結合六組國際大師級展品,為觀者帶來科技引發的未來藝術可能。11/22~12/01於松山文創園區展出。
當機器人化身藝術家?2018台北數位藝術節,展現科技藝術的無限可能!

文字與圖片提供/2018台北數位藝術節

在過往年代,機器人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隨著時代演進,陪伴機器人與寵物逐漸踏進人類的生活之中,不過要如何運用機器人進行藝術創作,仍然是當代藝術家持續挑戰的目標之一。

2018年台北數位藝術節以《超機體》為名,英文名為「Trans-Robotics」,意即機器人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本次展覽也帶出當代藝術發展的夢想,希望促進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藝的各種進化。

本屆數位藝術節邀集的六組國際展品中,除了有激浪派(Fluxus)藝術大師白南準之作,更請到機器人參與作畫、挑戰科技極限;此外,更有人工智慧參與寫作劇本的嘗試,以及大膽邀請機器人參與演出的電影作品。不僅概念新穎,而且展出水準極高,是喜愛嚐鮮的藝術觀眾不能錯過的大展。

在此《美麗佳人》為你推薦本次台北數位藝術節亮點展品,讓你搶先一步體驗科技與藝術之間的創意激盪。

激浪派大師的歷史代表作品

《Robot K-456》是一部歷史性作品,由南韓激浪派藝術大師白南準與阿部修(Shuya Abe),在1965年共同創造,被譽為世界最早藝術機器人之作。這部擬人化機器人具有20個無線電台頻道、10個數據紀錄器,在鋁合金骨架上裝飾著一對海綿橡膠胸墊,象徵它是具有性別的機器人。在1971年美國惠特尼藝術博物館舉辦白南準回顧展時,《Robot K-456》已成為館內收藏品,也是本次數位藝術節一定要看的經典之作。

挑戰機器人的繪畫極限

這次展出請到德國媒體科技藝術中心(ZKM)機器人實驗室(Robotlab),利用庫卡機器人研發的巨型繪畫創作。作品源自美國航太中心(NASA)在火星以自動偵察機器拍攝及傳回的影像,Robotlab 的庫卡機器人以此為本,繪製一件巨型的超寫實火星風景;機器人在長達數個月不間斷的情況下,用一條連續線條,描繪出火星景觀。

機器人的參演與劇本寫作實踐

(深田晃司《Sayonara》。)

在表演藝術方面,日本導演深田晃司作品《Sayonara》將機器人偶置於重要角色的地位,將敘事放在後311海嘯的災難場景中,暗示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情感依賴與關係可能。而英國導演 Oscar Sharp 與美國紐約大學創意科技家 Ross Goodwin 合作的電影《Sunspring》,是第一次由人工智慧寫作劇本的嘗試,作品基礎為一部由人工智慧 AI Benjamin 所寫的劇本,接著由人類演員演出,成為一部長達九分鐘的劇情短片。

(ACCI_BABA_adam-ver-alpha-001)

除了上述作品之外,還有日本籍藝術家 Acci Baba 以人工智慧(AI)介入,讓大猩猩背誦尼采有關「永劫回歸」的段落,而上海八〇後女性藝術家陸揚作品,結合人體是電流導體極為發電體的原理,創作人體發電及發音機具,為未來人類的發展帶來另一種可能。

展覽資訊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 Trans-robotics

策展人:林志明、羅禾淋

展出時間:2018.11.22(Thu.)~2018.12.01(Sat.)10:00-18:00免費入場

展出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

主辦單位:臺北市文化局

執行單位:魯迅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2018DAF/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