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專訪|人文的縮影,《從拉斐爾到梵谷》策展人帶你看懂文藝復興、巴洛克、印象派!

今年5月2日,台南奇美博物館攜手英國國家藝廊舉行《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集50位藝術家,帶領民眾一窺藝術發展的進程與流派的演變。

圖片提供/英國國家藝廊、奇美博物館

專訪|人文的縮影,《從拉斐爾到梵谷》策展人帶你看懂文藝復興、巴洛克、印象派!

「當我作畫時,腦海中想的不是最後的成品,而是色彩、光線與我內心的感受。(When I paint, I'm not thinking about what the painting is going to look like. I'm thinking about the color, the light and the way it affects me.)」——梵谷。

拾起畫筆,以色彩勾勒內心情緒。眼前的光影或清晰或朦朧,人物的表情或戲劇或曖昧,藝術以畫筆與顏料為媒介,為時代留下人文的縮影。

今年(2024)5月2日,台南奇美博物館攜手英國國家藝廊舉行《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展出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至印象派的畫作,匯集50位藝術家(如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荷蘭光影大師林布蘭、後印象派藝術大師梵谷)的作品,帶領民眾一窺藝術發展的進程與流派的演變,剖析在層層疊疊的顏料下,社會之於藝術的影響。

《美麗佳人》在展覽正式開始前搶先訪問《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奇美博物館策展團隊,在策展代表蔡海廣的介紹下探討展覽理念,深入作品細節。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亞洲最後一站:奇美博物館

在來到台灣前,英國國家藝廊已分別在上海、香港、首爾等地舉行巡迴展,精選館內收藏13世紀末到20世紀初創作的作品,透過展覽濃縮藝術精華。

而原本不在亞洲巡迴名單內的台灣,為何有了此次展出的機會呢?策展代表蔡海廣先生笑道,「在上海博物館看到這個展覽之後就大為驚人,後來我們就主動聯繫上英國國家藝廊,期望將這些難得的作品帶來台灣,讓台灣民眾能親眼欣賞大師真跡。」此次展覽也呼應了奇美博物館希望藉由展覽,讓台灣本地民眾不用出國,便能欣賞國際一流藝術大展的初衷。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四大展區精選作品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分別以「人文的甦醒」、「從王室到平民」、「探索與創造」、「光線與色彩」為題,將橫跨西洋歷史400年的藝術創作分為文藝復興繪畫、巴洛克繪畫、壯遊風潮與印象派繪畫四個展區,展出的52件作品皆反映時代特色下的繪畫風格。

這麼多幅畫作,我們應該怎麼看展呢?《美麗佳人》邀請本展策展代表蔡海廣先生為我們在四個展區中精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邀請您一同走入藝術史的奇幻之旅。

展區一:人文的甦醒

相較以宗教為中心的中世紀,十四世紀「文藝復興」藝術審美觀從神所支配的世界,改為以人本為中心。

《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拉斐爾

《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以聖母、聖子和施洗者約翰為題,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人性的新認知。這個時期,藝術家開始更親密呈現聖母與聖子的形象,與以往的僵硬的「神」有所不同,更多了人性的互動。

這幅畫聖母與聖子之間的親密互動以及聖子與施洗者約翰的眼神交流,均反映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

文藝復興畫作的特色是什麼呢?

蔡海廣: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以人本為中心,比例也非常逼真,加上清晰的輪廓線條跟透視光影,看起來就跟真的沒兩樣。如果來看奇美看《從拉斐爾到梵谷》展的話,有時間也可以去看看我們的常設展,裡面就有很多文藝復興前的作品,表情、肢體看起來跟文藝復興真的差很多!

展區二:從王室到平民

宗教改革間接促成巴洛克藝術的流行。畫家為天主教的宮廷增添華麗的氛圍;新教國家因為中產階級興起,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變得十分多元。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卡拉瓦喬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生動描繪了一個年輕男孩被蜥蜴咬傷的情景,表現巴洛克時期常見的戲劇性與表現力。透過畫面中的光線明暗對比、人物戲劇化的表情與一旁的靜物畫創造強烈的視覺效果。

卡拉瓦喬的作品反映了當時宗教改革、社會變遷等因素對藝術的影響,以及風俗畫(genre painting)的興起。


風俗畫主要是在畫什麼?

蔡海廣:這跟歷史有點關係,十六、十七世紀宗教改革後歐洲北方出現新教,主打「不偶像崇拜」,所以神話題材就少很多。不畫神那要畫什麼?當時因為中產階級興起,許多貴族會聘請畫師幫他們畫肖像畫,除了貴族們的委託外,藝術家也開始畫下紀錄平民日常生活的「風俗畫」。

展區三:探索與創造

「壯遊」帶給英國貴族子弟不只結交上流、增進藝術涵養,也委託當地畫家作畫;文化交流促使藝術家探索新的繪畫技巧。

《紅衣男孩》湯瑪斯.勞倫斯

《紅衣男孩》中,一名約六、七歲的男孩身穿紅色衣服坐在海邊的岩石上,彷彿在沉思大自然的奧秘。畫作中人物紅潤的臉頰展現人物肖像的精神,經過宗教改革過後,畫作主角也從過去的神話題材演變成貴族子弟。

湯瑪斯.勞倫斯是十八、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肖像畫家,也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紅衣男孩》是英國史上第一幅被製成郵票的畫作。

巴洛克風格到底是什麼呢?

蔡海廣:像剛剛上面說到的,宗教改革後歐洲南北部對信仰的詮釋產生了分歧。北方(新教)中產階級興起,像《紅衣男孩》描繪的就是貴族子弟;南方(舊教)還是以教會為尊,所以有漂亮華麗的建築顯示「教會很棒」。一般討論到的巴洛克風格就是歐洲南方的主流。

展區四:光線與色彩

印象派興起於十九世紀的巴黎,該名詞最早來自對一群藝術家不以為然的藝術評論;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馬內、塞尚、雷諾瓦和莫內。

《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透納

《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展示對光影和風景的獨特理解,以希臘神話中的海洛和阿芙蘿黛蒂(Aphrodite)的故事為靈感,畫中風景帶有神話色彩。被隱藏起來的主角與屍體、畫面中的丘比特和祭司在海浪的激盪與月光的籠罩下風雲變幻,充滿神秘戲劇感。

《長草地與蝴蝶》梵谷

在《長草地與蝴蝶》中,草地有著綠色、白色、橘色等色彩,上面更有蝴蝶在飛舞,視線稍稍往後移則可延伸至遠方的小徑和圍牆。

這和先前我們看到的巴洛克時期的風景畫或印象派的作品有所不同,多了情感的傾注,少了寫實的描繪。梵谷在療養院時透過窗戶觀察院子裡剛割過的草地,畫下令他感動的風景。

這兩幅都是印象派嗎?風格感覺差很多!

蔡海廣:印象派的出現其實是因為攝影的發明,當時的畫家都在拚命比誰能比鏡頭更真實。這時候像莫內的畫家覺得一味地較真沒有意思,於是開始僅憑腦中「印象」和情感繪圖,這也是印象派名字的由來。

因此前期印象派還是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寫實元素,有較明確的輪廓和細節,不過在《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可以看得出光線、雲彩的朦朧已不刻意追求真實。後印象派則更強調畫出心中的感覺,運用色彩、筆觸展現抽象情感,看起來更主觀。

建城400,台南藝文巡禮

了解畫作與策展的脈絡後,《美麗佳人》更加緊詢問今年(2024)適逢台南建城四百年,整座城市是否也有許多有趣好玩的展覽與所在呢?

以下是策展代表蔡海廣與大家分享的藝文活動,歡迎大家在看完《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之餘走逛這座古風小城,感受台南四百年的歷史風情與人文特色。

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624,一個西元年份,這一年荷蘭人來到臺灣,而後西班牙人緊接而來,臺灣自此被捲入歐亞貿易的大網絡中。這是一個臺灣躍登世界舞臺的時代,臺灣更加被世界所認識,成為一座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世界島。 400年後的2024年,我們以1624為題,以「跨越」的視野重新理解這個年代。 展覽將跨越島嶼邊界進行歷史探索,並回望早期臺灣歷史的世界連結及海洋文化性格,展覽中我們更加關注1624所帶出的歷史討論課題,邀請大家共同來思考、討論、對話關於臺灣的歷史。

詳細資料請上官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沃克、海怪、炮火與他們:熱蘭遮堡400年

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

自15世紀起航海技術與製圖術的進步展開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航海時代,帝國在海面上不斷交會,炮火軌跡穿梭在各大洋,循著地圖和香料氣味前往遠東,不斷拓展疆界。鹿皮、香料、蔗糖、瓷器,都是自大航海時代起帝國對熱帶遠東著迷的資源。福爾摩沙臺灣——漂浮在海上的珍珠,因為豐沛的資源和戰略位置,自古便有不同的帝國、商人、移民來來去去,殖民者帶著他們相對成熟的技術優勢來到了遠方,在各個物產豐饒的島嶼與當地原住民相遇、建立經濟生產體系。

詳細資料請上官網|臺南市美術館

糖分與鹽分文學賞——臺南文學滋味

圖片來源:臺灣文學館。
圖片來源:臺灣文學館。

「糖」與「鹽」從古至今都是民生必需品,臺南一帶的製糖及曬鹽產業,400多年來在臺灣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鹽堆與甘蔗,廣袤大地與府城巷弄,承載著臺南的歷史變遷與在地記憶,幻化為文人墨客的文字風景,鹹甜之間皆是百味人生調和劑。 本展挑選32則作家摘句,有臺南在地的書寫,也有外地旅人的貼近觀察。作家以日常場景中,再熟悉不過的糖分與鹽分,淬鍊出內心甘苦與人情滋味,穿越時空,串聯今昔之文學感受。請在心中緩緩品讀並且暗自評分,這份濃郁的臺南滋味,幾分甜?幾分鹹?

詳細資料請上官網|臺灣文學館

延伸閱讀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
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

展出地點:奇美博物館 一樓特展廳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四9:30-17:30,週五至週日9:30-20:00
展覽日期:2024.5.2-2024.9.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