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回望建築大師身影!香港M+博物館《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重溫貝聿銘5個經典作品

被譽為「最後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曾設計羅浮宮金字塔、臺灣路思義教堂⋯⋯等經典作品。六月底,香港M+博物館將推出《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回顧展,將貝聿銘七十載創作和社會、文化交互參照,體現建築與人生的緊密關聯。

撰文/顧軒 圖片提供/DR

回望建築大師身影!香港M+博物館《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重溫貝聿銘5個經典作品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1917-2019)曾這麼說。於是,他以時間打磨設計,透過超過半世紀的不懈創作,為世界留下一座座美好作品,並於1983年榮獲建築界至高榮耀「普立茲克獎」。善用自然光源,與環境對話,以現代主義手筆結合洗鍊線條,大膽與細膩並具,如今全球各大城市幾乎都能見到貝聿銘作品,好比巴黎地標「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中國蘇州博物館,再到台灣路思義教堂、八里與新竹焚化廠⋯⋯等,都是貝聿銘留給世人的珍貴寶藏。

即將在六月底於香港M+揭幕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築》,是這位最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首度回顧;展覽消息一釋出,不僅吸引全球媒體關注,亦被建築迷奉為今年必訪的展覽盛典。

巴黎必訪熱點——羅浮宮金字塔

羅浮宮金字塔於1989年3月29日建成,當今名氣之響亮,甚至可與羅浮宮館藏珍品《蒙娜麗莎的微笑》互相競逐;但當時,這座綻透光芒的巨大建築曾遭到不小反對聲浪。回顧上世紀八〇年代,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法國政府於巴黎推出一系列工程,法國總統密特朗內定欽點貝聿銘設計,光是這一點就招來無數批評;要在歷史悠久的羅浮宮前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這概念實在太過前衛,招致高達九成民意反對。至今三十多個年頭過去,負面聲浪逐漸平息、羅浮宮金字塔亦已成為當地地標,吸引不同藝術家來此創作,為它增添多元繽紛的樣貌。

當東西方相遇——路思義教堂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為貝聿銘與台灣設計師陳其寬之作品,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當年,由美國《時代》與《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Mr. Henry R. Luce)為了紀念父親與宣揚福音所捐款興建。路思義教堂位處校園中心,建築大塊曲面朝向天空,上窄下寬的設計提供穩定視覺感,窗戶透進的光線,則為前來民眾帶來一種神聖感受。如今歷史超過半世紀的路思義教堂,已成為東方文化與西方設計於台灣相遇的美好證明。

香江地標——香港中銀大廈

香港,是貝聿銘度過童年時光的地方,不僅為他留下了許多珍貴回憶,而此地也留下了由貝聿銘設計的指標性建築。1990年正式啟用的香港中銀大廈,樓高七十層,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由四個不同高度的三角柱身組成,外型以多面菱形組成,而玻璃帷幕與鋁合金的建構方式,讓它在香港的摩天洋流中綻放光芒。在1989至1992年之間,它曾是香港甚至是全亞洲最高的建築,亦曾榮獲199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十大最佳建築等多項大獎。

獨具型格——中國蘇州博物館新館

上個世紀60年代,著名中國蘇州博物館成立,主體是中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國歷史建築物;1999年,蘇州市政府特邀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地點與太平天國忠王府、蘇州地景拙政園比鄰,並融合現代化館舍、創新員林山水、古建築等三大特點於一體。蘇州博物館新館以白色為主色調,而門、窗、瓦等細節,則以黑色作為對比;屋頂靈感源自蘇州傳統「飛簷翹角」、建築面大膽採用六角形、海棠形、長方形等幾何圖樣,帶給人們一種靈巧變化之感。值得一提的是,空間內也處處可見到「用光線來設計」的貝式巧思,敞開空間與自然、與時間對話的無限可能。

島嶼上的文化殿堂——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於2008年1月22日正式開放,占地四萬五千平方公尺,是全球最全面、最完備的伊斯蘭藝術主題博物館。於此同時,它也是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親手打造的最後一座文化藝術建築。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建築靈感源自西元九世紀埃及開羅伊本・圖倫清真寺內的洗禮用噴泉,並以傳統伊斯蘭圖案,如穹頂、拱門、水井與幾何圖樣作為妝點;博物館位於杜哈海濱一座專門建造的島嶼上,與周遭現代建築形成對比,成為當地的鮮明地標。

香港M+——《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本次展覽是全球首見的貝聿銘回顧展,內容呈現「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房地產和都市重建」、「藝術與公共建築」、「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以及「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此六大主題,細膩勾勒一代建築大師七十載創作脈絡。展出品項包括繪圖草稿、模型、照片與錄像⋯⋯等,許多珍貴資料皆為初次曝光、與貝聿銘人生相互參照,被視為2024年最受期待的建築師特展。

展覽時間|2024年6月29日開始
展覽地點|香港M+博物館
更多資訊|香港M+博物館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