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花蓮「打包森林:築巢派對」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藝術家范承宗以國產竹木創作《築巢VII-台灣野豬》裝置藝術首度亮相,森林產物五感饗宴
by JU豬編-更新
Photo/陳佑瑄、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是台灣首座平地森林園區,因地處花東縱谷,加上兩側為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擁有一大片連綿不絕的森林,是串聯國土綠網的重要生態廊道,而與周邊部落及社區共同生活,共享生態惠益。
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管轄之下,隆重啟用由藝術家范承宗以台灣野豬為設計主題、打造花蓮首座全國產竹木材料製作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築巢VII-台灣野豬》,以向自然界動物建築師學習築巢為精神,架接人們與生物之共生關係與地方特有文化視角,推廣竹、木材建構物美觀與實用性,展現園區野生動物特性,做為森林療癒基地的特色新據點,顯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與理念,一展台灣野豬與當地族群生活的密切關聯。
花蓮分署長黃群策對此表示,以維護生態保育為前提,促成人與自然融合共生,實踐「永續林業、生態臺灣」願景下,台灣野豬裝置藝術的啟用儀式特以「打包森林:築巢派對」為主題舉辦一日限定活動,串聯馬遠布農族群生態旅遊與太巴塱部落美食,整合部落力量與周邊社區、地方的連結點。
花蓮首度國產竹木大型裝置藝術《築巢VII-台灣野豬》
藝術家范承宗以國產木竹創作的《築巢計畫VII-台灣野豬》地景,將藝術融合自然,學習動物築巢精神,他說:「多年前在花蓮第一次親眼見到野豬的巢,才知道原來野豬會築巢,終於有機會將當年的好奇與驚喜,在花蓮光復鄉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公園裡親手轉換成一件作品。」
根據田野調查的瞭解,野豬的嗅覺靈敏,能夠聞到約11公里外和地下約三公尺的氣味。鑽進巢裡的時候牠們會轉過身來,讓鼻子留在巢的洞口,隨時透過嗅覺來保持警覺。由此靈感概念之下,《築巢計畫VII-台灣野豬》裝置藝術即利用柳杉與桂竹的線狀特性,以及柳杉不規則節點和竹管的火烤色澤,自然地模擬山豬在環境中收集乾草和枯枝所打造的巢穴,詮釋自然界山豬巢的手工藝品,可作為景點、涼亭、表演場地等多方運用,如同與大自然互動的意涵,一次可讓22人同時入內使用。
此外,竹子與木材是最環保且可再生的天然資源,也是最有溫度的素材,國產木竹材最能適應臺灣濕熱氣候,更省去運輸耗能,是節能減碳並有助於保護環境的最佳綠色建材。不論入內其中,或是在外圍觀賞,都能感受在光影變化萬千下的多彩多姿感官風情。
結合馬遠部落與太巴塱部落的森林限定派對
晴空萬里的台灣東部慵懶周末午後,平森園區被音樂、療癒體驗和森林產物美食饗宴的氣息所包圍。「打包森林:築巢派對」活動包括「森林派對音樂會」「森林療癒體驗」「森林產物饗宴」三大部分。
森林派對音樂會
第一部分「森林派對音樂會」邀請了馬遠部落的醇厚男聲歌手馬詠恩與布農族人結合當代、古調與部落記憶的歌謠;三人編制樂團—牛角坑,帶來結合身體感覺的打擊,吹管,撥弦樂器的合奏;DJ Tam 將運用森林中的聲響,融合在 DJ 曲目的編排中。三組全然不同型態的音樂,與森林環境之中聲響的交織,現場十足迷人沉醉。
詠恩(Tulbus Mangququ)與馬遠部落族人
馬詠恩,馬遠布農族,以多元、跨界與融合的形式,展現了自然土地的豐饒、文化性的多元以及族群的融合、開放與包容,猶如神包容世人的一切那般慈悲而溫暖。曲風融合著當代與古調,傳唱出新一代年輕布農人對自身的認同與故事。
牛角坑 Horn Echoes
三人編制樂團,打擊、吹管、撥弦樂器的合奏,各自以身體的感覺創作,再合一。以且走且看隨興之至,隨詩意的音符遊走各處,消弭場域的邊界即興的一貌,也有帶著深思編排後的作品呈現的一貌。從都會到城鄉、部落到派對,踩踏著世界音樂的足跡,吸取奧妙自然所帶來的靈感,琴聲、笛音與鼓聲,試將原始律動融合當代聲響,發展出從台灣發跡,流動於世界的音樂。
DJ Tam
來自台北的DJ Tam,2016年以 Techno 和實驗音樂從 Korner 出發,曾參與過不少派對演出,隨著時間推進,對曲風的喜好也更開闊,除了派對場域也會出現在藝術展覽以及商業活動,喜歡在歌單中加入不同曲風元素,享受為每一場演出設計不同氛圍和歌曲的過程,選曲品味獨特且意義深沉。
森林療癒體驗
第二部分「森林療癒體驗」則由森林療癒師及外部專家帶來三場療癒課程:首先是「頌缽及嬋柔」,引導大家在練習中延展與探索身體空間;其次是「我生命中的一棵樹:腎蕨花環製作」,從認識腎蕨到製作花環,增進對自身的覺察與照顧;最後是「哈腓拉傳承工作坊」,分享月桃在原民生活中的多樣用途,包括手環製作。以三場不同的療癒享受,透過課程感受到身體、自然環境與心靈之間呼吸與回饋。
頌缽及嬋柔
透過腳掌平穩的向泥土下扎根,在流動的空氣中深層的一呼一吸。緩緩的將身體滲透於這塊土地。本體驗活動藉由頌缽的頻率和大地連結共振,接受自然的療癒,藉由嬋柔的舒展動作來觀照及修復需要被照顧的身體,享受一場屬於自己的深度休息與鬆身之旅。
森呼吸及花環製作
安靜地接近一棵樹,當感到這棵樹是安全的,輕輕地抱住它,感受它的存在。聆聽樹葉間的細語,嗅聞它散發出的氣息,並思考自己與這棵樹之間的相似處。在此次體驗活動中,可以脫掉鞋子,感受草地和泥土的觸感,或是躺臥在樹下的草地上,想像自己是這棵樹,經歷一天的風霜雨露,感受風吹、陽光的溫暖,以及雨水的滋潤。
在原住民的部落中,植物的利用形式多樣而豐富。例如,腎蕨在面對惡劣環境時,會從匍匐莖中長出帶有淡色鱗片的塊莖,這些塊莖儲存著養分和水分,幫助腎蕨度過難關。此外,腎蕨的直立莖是製作花環的極佳材料,花環可以戴在客人頭上,象徵著尊敬和歡迎。
認識月桃及手環製作
深入認識月桃,瞭解其生長特性和在原住民傳統文化中的多樣用途。講師帶領體驗以月桃製作手環的過程,親手創作獨一無二的手工藝品,在森林中感受手作的樂趣,讓這份連結成為您與大自然之間的美好記憶。
森林產物饗宴
第三部分「森林產物饗宴」邀請光復的原民法式料理──阿樂樂代設計客製菜單,運用太巴塱紅糯米、刺蔥、蝸牛、月桃、馬告、土肉桂、富興鳳梨、荖葉與洗酪等等當地特色食材,結合西式烹調手法,打造多種風味的菜單,彰顯地方特色,提供給來到森林裡的人們。
阿樂樂代 Aredetay
位於花蓮光復的原民法式料理阿樂樂代 Aredetay,運用地方特色食材與產品設計菜單。以太巴塱紅糯米、刺蔥、蝸牛、月桃、馬遠馬告及土肉桂、富興鳳梨、荖葉與 silaw 等等,結合周遭鄰近社區當季野菜與小農所提供的食材,以西式手法將其轉換成酸甜苦辣澀等諸多味道的美味餐點集合。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長期提倡環保,推廣國產木材與竹材,因而在此次活動同樣呼應對永續、環保及森林綠網的關注,融合森林產物與多元族群文化,將森林的魅力與永續理念傳遞給大眾,期望能以自身行為重視並體驗這些價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