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是女性,也不只是女性|北美館新展「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北美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十月開展。當性別差異已是事實,集結28位女性藝術家的群展,不希望框限單一性別意識,而是尊重每一個人存在的獨特。

整理撰文/Melody TU;圖片/北美館提供

是女性,也不只是女性|北美館新展「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近期推出新展!「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由館內策展人蕭琳蓁策劃,展出全女性藝術家 28 位,選件近112組作品及文獻。其中包含近三年 40 餘組的新進典藏品,首度於北美館展出。展出藝術家年齡層跨度極廣,可一次看見不同時代女性生命經驗與創作珍貴的多樣面貌。

薛保瑕,《起始》,2010,壓克力顏料、畫布,174 × 28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薛保瑕,《起始》,2010,壓克力顏料、畫布,174 × 28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北美館自開館來,長期研究並豐富典藏脈絡的深度與廣度,所藏作品迄今已近6000件,逐年透過展覽、出版及相關教育推廣活動,回望臺灣藝術史並回應當代藝術發展。近年獲得藝術家和家屬為數不少的捐贈,得以補足北美館女性典藏的研究軌跡,讓彌足珍貴的作品及文獻成為市民共有的文化資產。

這次展覽以此為開端,將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情感與觀點轉化為「飛地」,聚焦在1950年代末開始嶄露頭角,或於70至90年代接受國際藝術思潮洗禮,以及X世代後的女性藝術家典藏作品,突顯典藏新庫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擴展,更承載當代藝術多元的內在情狀與創作歷程。

李芳枝,《夢蝶》,1979,油彩、畫布,50×70.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李芳枝之子亦主動自瑞士捐贈作品與大量文獻,開啟讓世人重新深度認識的契機,藝術家擅長以寫生方式表達對眼前所見事物的愛好,從粉彩、油彩或水墨等不同媒材,釋放出情感充沛的能量。
李芳枝,《夢蝶》,1979,油彩、畫布,50×70.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李芳枝之子亦主動自瑞士捐贈作品與大量文獻,開啟讓世人重新深度認識的契機,藝術家擅長以寫生方式表達對眼前所見事物的愛好,從粉彩、油彩或水墨等不同媒材,釋放出情感充沛的能量。

獨立於外圍環境,屬於自己的「飛地」

展覽名稱「飛地」(enclave)來自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國中國」:一個國家境內,存在不受其主權管轄的土地。拉丁語由字首en(在……之內)與 clave(鑰匙)組成,可直譯為「上鎖的空間」。藉此描述創作者獨立於外部環境,在混亂的現實中保持自己的內在意識空間。無論外在多紛擾,都可以回到創作的自主狀態。

鄭瓊娟,《陽》,2003,油彩、畫布,91×116.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臺灣戰後第一代女性藝術家鄭瓊娟,是「五月畫會」創始成員,藝術家生前於2022至2023年間將其畢生重要作品捐贈北美館,從早期畢業的寫實作品到邁向千禧年轉化發展的心象畫,創作歷程曾為了照顧家庭而中斷創作近十年,重拾畫筆後改變風格為奔放且具生命力,探討潛意識、大氣、陰陽與禪學等內在思維。
鄭瓊娟,《陽》,2003,油彩、畫布,91×116.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臺灣戰後第一代女性藝術家鄭瓊娟,是「五月畫會」創始成員,藝術家生前於2022至2023年間將其畢生重要作品捐贈北美館,從早期畢業的寫實作品到邁向千禧年轉化發展的心象畫,創作歷程曾為了照顧家庭而中斷創作近十年,重拾畫筆後改變風格為奔放且具生命力,探討潛意識、大氣、陰陽與禪學等內在思維。

不只是女性,寫下一部部獨特生命的「自傳」

當性別差異已是事實,這一檔女性藝術家策展,不希望是單一性別意識的框限,而是透過歷史長期上相對弱勢的女性視角,看待受社會結構宰制的群體及個體。作品可探討不同層面的空間:心理空間、個人空間與生存空間。呈現你我之間的差異,每個人自有獨特之處。人們以多樣形式擴展自由度及心靈向度,造就能夠無懼尋得自己的「飛地」,方能尊重每一個人存在的真實。

展覽靈感來自英國知名女性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散文集《自己的房間》,指出在女性多重身分之中,附屬角色經常優先於自我,藉此呼籲女性應從爭取屬於自己的空間開始,獨立思考,自由創作。同時凸顯社會中相對弱勢者在文化脈絡中的處境,及其超越困境的能力。

  • 現場可靜靜坐在「自己的房間」閱讀有關女性藝術家的小說。
    現場可靜靜坐在「自己的房間」閱讀有關女性藝術家的小說。
  • 「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以三篇虛構小說〈京子〉、〈珍藏盒〉及〈河〉回應展覽,透過回溯與再詮釋,呈現時代交織的創作脈絡。
    「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以三篇虛構小說〈京子〉、〈珍藏盒〉及〈河〉回應展覽,透過回溯與再詮釋,呈現時代交織的創作脈絡。


展區先看!跨度時空的三大子題:「窗」、「歲月流逝」、「燈塔」

展覽結構分為三大子題,參照吳爾芙自傳色彩濃厚的長篇小說《燈塔行》中,〈窗〉、〈歲月流逝〉〈燈塔〉三個篇章,延伸探討女性藝術家們日常生活的真實、時間感知與意義的追尋。

█ 窗──日常的真實

早期女性作為藝術家的生涯與筆下主題,時常受到性別角色的影響,出現中斷或變化。「窗──日常的真實」展區作品,多以親人與故鄉為線索,描繪日常景物,揭示個人意識與生命經驗的連結。

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韓國女性主義藝術先驅的尹錫男(YUN Suknam)《粉紅色的房間 III》(1998),這是第一屆台北雙年展後蒐購之作,以不穩定的粉紅色,體現家庭主婦面對人生重心變化的不安。

尹錫男,《粉紅色的房間 III》,1998,複合媒材裝置,依展場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尹錫男,《粉紅色的房間 III》,1998,複合媒材裝置,依展場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李錦繡經常描繪居家物件與日常空間,《容合.相待.彩虹曲》(2002)以柔和筆法呈現舒適的起居空間,同時展出新進典藏素描本。

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2002,壓克力顏料、蠟筆盒、畫布,145 × 90公分(×3)。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2002,壓克力顏料、蠟筆盒、畫布,145 × 90公分(×3)。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王淑鈴巨幅《吟唱的河流》(2009-2011)展現對自然與生命的重新審視,描繪的不是英國泰晤士河,而是故鄉大甲溪,連結藝術家對母親與家鄉的思念,此為北美館首次蒐購藝術家之作。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2009-2011,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304 × 62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2009-2011,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304 × 62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謝鴻鈞則長期研究並關切女性生命經驗,作品《游》(2002)呈現兩個平行交疊的綠色蛹狀生命體,無數的直線猶如牽引著母體與胎兒間連動的「陰性空間」。

謝鴻均,《游》,2022,油彩、畫布,172.5 × 173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謝鴻均,《游》,2022,油彩、畫布,172.5 × 173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窗──日常的真實」展場也有窗格的呈現。
「窗──日常的真實」展場也有窗格的呈現。

█ 歲月流逝──變遷中覺察

在這一展區,展示身為具有藝術敏銳心靈的人,藝術家們的內在情感與省思。存有與消逝、傷痛與矛盾,捕捉生命中難以名狀的瞬間。

虛擬與現實交替的時空中,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2005)藉著數位手法使光線與空間的邊界緩慢移動,擬造出時間流逝的靜謐空間。

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2005,錄像裝置,4分36秒。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2005,錄像裝置,4分36秒。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師從李仲生的黃潤色,早期作品使用大量碎形圖案與切面,沉穩地流露出藝術家對自我潛意識的探索,對比晚近作《作品Y》(1985)高反差的色彩與充滿生命力線條,有如細胞增生繁殖或植物演化變形,映現成長蛻變的活力。

黃潤色,《作品 Y》,1985,油彩、畫布,124 × 12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黃潤色,《作品 Y》,1985,油彩、畫布,124 × 12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充滿好玩童心的洪美玲,三件新進藏品《尋道》系列(1997-2003),將傳統山水皴法改變為層疊的幾何符號與流暢圓滑的線條,表現生命的樂章。

左起三件為洪美玲新進藏品《尋道》系列(1997-2003),最右側則為《尋道》系列的第一幅畫,展現藝術家風格的變化。
左起三件為洪美玲新進藏品《尋道》系列(1997-2003),最右側則為《尋道》系列的第一幅畫,展現藝術家風格的變化。

中生代藝術家洪藝真,自90年代發展出厚重顏料堆疊的單色抽象繪畫,畫面呈現幾何形分割,北美館於去年新增典藏作品,包括最早1994年的大學實驗性作品,以及2011年生前最後完成之作。

洪藝真作品現場展出。
洪藝真作品現場展出。

█ 燈塔──象徵與追尋

最後的展區「燈塔──象徵與追尋」,眾女性藝術家以其視角展現對環境及未來的關注,進而開啟對集體創傷、權力關係、社會荒謬的觀察與體悟。

此展區以吳瑪悧影像裝置《墓誌銘》(1997)作為開場。此為紀念二二八事件50週年製作,試圖藉由事件受害者女性家屬的故事來探討女人在歷史事件中的角色,相隔10多年後再次呈現。

吳瑪悧,《墓誌銘》,1997,錄像、噴砂玻璃,依場地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吳瑪悧,《墓誌銘》,1997,錄像、噴砂玻璃,依場地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走入挑高的展廳,視線望向蕭麗虹《老梯子》(1991),為90年代「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獲選得獎並納入典藏之作,一群捏塑的泥人奮力爭先恐後地攀上長梯,但爬上頂端才驚覺空無一物。

蕭麗虹《老梯子》展出現場。
蕭麗虹《老梯子》展出現場。

蕭麗虹,《老梯子》,1991,木頭、陶土、沙,660 × 200 × 39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蕭麗虹,《老梯子》,1991,木頭、陶土、沙,660 × 200 × 39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1997)及侯怡亭《歷史刺繡人》系列(2015)訴說女性在不同年代的身體勞動史,探尋女性身體政治與社會經濟結構間的錯綜關係。

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1997,溴化銀照片,17.7 × 12.7公分(× 29)。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1997,溴化銀照片,17.7 × 12.7公分(× 29)。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歷史刺繡人》精緻多彩的刺繡結合歷史黑白照片,著重突出過去歷史女子學藝的琴棋書畫,視覺意象鮮明且引人深思。

侯怡亭,《歷史刺繡人No. 1》,2015-2016,畫布、數位輸出、刺繡,41× 6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侯怡亭,《歷史刺繡人No. 1》,2015-2016,畫布、數位輸出、刺繡,41× 6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此區新進的館典藏品,同時呈現對身體、身分與文化意義的追索。如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2020)將新聞文本字句透過書寫轉化為皴法,以交纏又碎散的筆觸,呈現當今社會的緊繃、斷裂與伴隨而生的荒謬狀態。

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2020,墨、水彩、膠彩、紙,185 × 226 × 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2020,墨、水彩、膠彩、紙,185 × 226 × 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蕭珮宜《人間樂園》(2022-2023),以擬人化的動物演出人類社會中的虛妄情愛與權力爭奪,反應當代社會心理的警世寓言。

蕭珮宜,《人間樂園》,2022-2023,壓克力顏料、畫布,185 × 226 × 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蕭珮宜,《人間樂園》,2022-2023,壓克力顏料、畫布,185 × 226 × 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走向展區出口,再現蕾琴娜.希維拉「2006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的大型限地裝置《入侵系列:冒險故事》(2006/2024現地製作版),將黑色密集的腳印從展場內向外部空間蔓延,與追尋意象相互呼應,象徵著探索將不懈延續。

蕾琴娜.希維拉,《入侵系列:冒險故事》(現地製作版),2006 /2024,數位輸出、卡點西德,依展場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蕾琴娜.希維拉,《入侵系列:冒險故事》(現地製作版),2006 /2024,數位輸出、卡點西德,依展場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展期|2024.10.05-12.1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展覽室

參展藝術家(姓氏筆畫序)|尹錫男  YUN Suknam(韓國)、王淑鈴  Suling WANG、王雅慧  WANG Ya-Hui、吳瑪悧  Mali WU、李芳枝  Lifang (LI Fang-Chih)、蕾琴娜.希維拉  Regina SILVEIRA(巴西)、李錦繡  LII Jiin-Shiow、林燕  Swallow Y. LIN、弗蘭妮.侯伯格  Virlani HALLBERG(瑞典)、侯怡亭  HOU I-Ting、侯淑姿  Lulu Shur-Tzy HOU、洪美玲  HONG Mei-Ling、洪藝真  Yi-Chen HUNG、張相宜  CHANG Sang-Eui (韓國)、張婷雅  CHANG Ting-Ya、陳幸婉  CHEN Hsing-Wan、陳慧嶠  CHEN Hui-Chiao、陳瀅如  Yin-Ju CHEN、黃海欣  Hai-Hsin HUANG、黃潤色   June HUANG、楊世芝  Emily S. C. YANG、鄭瓊娟  CHENG Chung-Chuan、蕭珮宜  HSIAO Pei-I、蕭麗虹  Margaret SHIU、薄茵萍  PO Ying Ping、薛保瑕  Ava HSUEH、謝鴻均   Juin SHIEH、顏妤庭  YEN Yu-Ting

相關活動

  1. 01. 策展人導覽
    11月2日(六) 下午14:00-15:30  | 蕭琳蓁
  2. 02. 書房計畫「零平方公里的珍藏盒」朗讀x對談
    11月9日(六)下午14:00-15:30|主持人:蕭琳蓁|對談人:郭俞平(藝術家)、翁智琦(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3. 03. 展覽漫遊 《熱線:建立飛地的方式》
    11月23日(六)上午4場、下午4場,每場8分鐘|末路小花
  4. 04. 《現代美術》專題講座
    「女性當代」座談,11月30日(暫定)

北美館近期出刊《現代美術》期刊第 212期,專題「女性當代」以李芳枝、薄茵萍、洪藝真、王雅慧,四位不同世代且各有移居、留學或駐村國外經驗的藝術家作品及其文獻為研究對象,透過專論、訪談、大事記等形式,書寫她們的創作歷程。「飛地」也展出這四位藝術家作品。

更多資訊請見北美館官網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