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你可以熱愛展演,也同時不忘保護地球 策展人方敘潔 × 共序工事主理人洪浩鈞

2050淨零排放已是全球目標,這樣的工作刻不容緩,但你是否曾意識到在參與藝文活動時,也可能為此盡一份心力?由文化部主辦、方物研創策劃的《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自113年12月10日至17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辦理,帶領觀眾探尋如何透過有意識的舉動,成為地球的捍衛者。

採訪撰文/林佳蕙、圖片提供/方物研創、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你可以熱愛展演,也同時不忘保護地球 策展人方敘潔 × 共序工事主理人洪浩鈞

熱愛藝文展演活動的你,是否曾意識到,當你搭著大眾運輸,去看一場演出、進到場館使用雨水除水器而不是一次型塑膠傘套、或購買電子票券,其實就已經無形中參與了淨零減碳的行動!

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隨著台灣各類型展演活動蓬勃發展,讓熱愛藝文的你我,每年都深得滋養。然而,每個展演活動都需要環境資源支持,在淨零減碳意識高漲的今日,為了減少浪費,這些年無論就場館措施或展演主題,相關團體都進行了不少的努力。由策展人方敘潔攜手共序工事共同規劃的《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即是將這些減碳行動呈現在大家面前,讓這些具體可行的創意點子,落實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走進永續的展演後台

《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的策展人方敘潔表示,配合行政院於2022年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文化部於今年發布了提供表演藝術場館、博物館及電影院參考的三大電子版《文化產業淨零指引》,他說:「我們在想像淨零減碳的事情時,經常從具體的產業和空間著手,例如綠建築場館,或是大型的活動系統,因為這些改變有其規模化的正面影響;此外,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有所區別之處,即是在硬體之外,它也是有內容的,透過相關主題的作品體驗,大家更能有所感。」

第三區「走入幕後:文化場域的基礎設施與淨零後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第三區「走入幕後:文化場域的基礎設施與淨零後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以文化創意產業為題,策展以「永續的O」為線索,循著帶領觀眾自幕前走至幕後的想法漸次鋪陳,讓觀眾看到文化產業如何就不同面向,達成淨零減碳的目標。展場共分為四區,第一區以「前台」的概念建置,主要以紀錄片和資訊影片,進行提綱挈領的內容介紹,同時介紹包括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三館所執行的淨零減碳方案。「觀眾在『前臺』就能感受到經營方的努力,例如就最簡單的電子票而言,提供這樣選項就已能簡化郵寄和印刷的流程。」

第一區「邁向淨零之路:生態永續前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第一區「邁向淨零之路:生態永續前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第二區「路徑由你:參觀迴路、時尚伸展與表演舞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第二區「路徑由你:參觀迴路、時尚伸展與表演舞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第二區則以「舞台」為概念,帶著觀眾進一步深探文化創意產業的製作細節。「一般都認為文化工作著重創造,如何做到淨零減碳?但其實兩者並不牴觸,在象徵舞台的第二區,所展出的作品內容和形式上,都是和淨零減碳的概念相輔相成。」他舉例在此區展出的《在消失之前,能不能喜歡我》作品,便是藉著身體踩踏的動作,點亮發電地板提供演出時需要的電力;跨國共製節目《寫給滅絕時代》中騎腳踏車發電的環節,也在這次的展覽現場呈現,大家可以藉由自身騎腳踏車發電的真實體驗,有所感受。

來賓體驗發電地板裝置
來賓體驗發電地板裝置

展場的第三區則正式帶觀眾進入「後台」,在這個展區裡,觀眾可以看到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淨零措施。無論是以循環利用概念進行設計的燈具,或是使用環保素材的服飾,都在展品之列。在永續循環供應鏈的時尚設計前提之下,觀眾可以看到包括以鳳梨纖維製成的仿皮革材質,或是採藉能降低能源與用水量的EZ Dye® 染色技術所染製的布料,或是以廢棄邊料再製的文創商品。而第四區「資訊平臺」提供了國際相關綠色組織、綠皮書、淨零指引、或氣候行動的減碳工具箱,豐富的內容,讓大家能由此獲得更多實踐上的靈感。

第三區「走入幕後:文化場域的基礎設施與淨零後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第三區「走入幕後:文化場域的基礎設施與淨零後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邀集眾人響應的展演方式

回應淨零減碳的展演目標,展覽特別於佈展材料上,進行了實際的環保示範。負責展場設計的共序工事主理人洪浩鈞,表示在過去幾年的從業經驗中,已有越來越多的商業案業主,主動要求採取更環保的設計方案,對於相關的應用早已不感陌生。而這一次他們特別洽談提供倉儲棧板服務的廠商,希望能以短期租賃的方式利用棧板組成展示架,並於展覽結束歸還,以此完成循環再利用的目標。而這樣創意提案並非一蹴而就,也需要進行相當的溝通,他笑著說:「棧板在過去通常為長期租賃或分期買斷使用,但是當我們詳細解釋這個展覽的原由,廠商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便願意用短期租賃的方式進行合作,在展覽結束後棧板即回到原有的循環使用系統中,並在未來開啟一個新的使用模式可能性」。

第四區「帶走『好零感』工具箱:國內外藝文淨零資訊平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第四區「帶走『好零感』工具箱:國內外藝文淨零資訊平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除此之外,展覽使用租賃式的照明設施、低耗能的電子紙顯示幕,以及可回收再利用的宣影布等,堅持使用非PVC輸出物。種種細節,都讓本次展覽成為未來可參考的美好案例,期待未來有更多的人願意藉此方式,減少展演可能產生的浪費。

第二區「路徑由你:參觀迴路、時尚伸展與表演舞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第二區「路徑由你:參觀迴路、時尚伸展與表演舞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圖片提供|方物研創)

左起綠能藝術家盧子涵、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策展人方敘潔
左起綠能藝術家盧子涵、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策展人方敘潔

方敘潔強調,文化部策辦本次特展,不僅可帶給業內工作者實踐上的靈感,對一般觀眾而言,也有重要的意義,他語帶期待地說:「進行淨零減碳的工作時,我覺得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溝通。展覽目的不在於讓觀眾看完要能說出《巴黎協定》的具體內容,而是期待大家都能覺得自己好像可以做點什麼,或是當別人在做點什麼的時候,也願意參與,從有意識開始就能做出改變。」本次展覽接下來將陸續在中、南部辦理巡展,讓更多民眾一起看見文化部及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在淨零減碳方面的努力與成果。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