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神話與AI時代的對話!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幕後揭密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更新
編輯/Melody TU;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南非當代藝術巨擘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以其獨特的視覺語彙與敘事手法,在全球引發熱烈討論的作品《女先知》(SIBYL),將於4月11日至13日登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作品以古希臘神話中掌管命運的「女先知」為靈感,融合動畫、音樂、舞蹈與動態裝置,探索當代人類面對命運與科技操控之間的焦慮與無力感。
《女先知》不僅是一場藝術的極致展演,更是關於未來與人類自由意志的哲學思辨。開演前,合唱作曲家恩蘭拉.馬哈蘭古(Nhlanhla Mahlangu)與爵士鋼琴家凱爾.謝潑德(Kyle Shepherd)也特別分享他們的觀點,讓大家更能理解這部作品。
Q: 還不認識《女先知》的觀眾朋友應該如何看這個作品?希望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合唱作曲家恩蘭拉.馬哈蘭古(Nhlanhla Mahlangu):《女先知》採取室內歌劇的方式呈現,其中有音樂、舞蹈,還有很多繪畫,因為畢竟威廉.肯特里奇是是視覺藝術家,他的作品都呈現在現場,以繪畫乃至動畫的方式呈現。並且把希臘的傳說轉移到了南非,把它南非化,所以會運用很多南非的元素去呈現所在的南非的觀點,去創造出南非的女先知。
《女先知》切成上下兩段,後半段是《尋找女先知》,上半段的《瞬間已逝》則討論到在南非,很多人到該地白手起家,他們在如今已經廢棄關閉的採石場中淘金,在非常危險和絕望的處境中人們懷抱著希望,《女先知》這個故事跟各位作品將描述的正是人們在面對這些困難的處境時,要如何去試圖去抓住自己的命運,去了解自己的命運等等。所以這個作品一方面希望針對當代的社會提出一些很難回答或者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去挑戰跟質疑我們所認知的一些答案。
Q: 台灣觀眾一般認知威廉.肯特里奇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兩位在創作中如何與作為導演的他合作?
爵士鋼琴家凱爾.謝潑德(Kyle Shepherd):我自己本身是做電視跟電影的配樂居多,覺得最棒的導演是懂得去找最優秀的人才,然後讓每個優秀人才都能夠盡情的發揮所長,去回應跟創作出最適合這個作品的內容,這次的合作經驗就是如此。過程中會他會提供大方向的指引,除此之外就讓每一位專業人員用他們的專業可以去回應。
合唱作曲家恩蘭拉.馬哈蘭古(Nhlanhla Mahlangu):我覺得肯特里奇的超能力就在於他非常的信任所有團隊合作的成員跟夥伴,如果各位在去年看過他的展覽就知道每一次創作,他都意識到展覽或者劇場表演並不是他一人可以獨立完成,還有很多很多的合作夥伴。他把個性不同的專業人才延攬後讓他們各自發揮所長,最後我們從視覺出發進而呈現出劇場元素。
Q: 兩位認為威廉肯特里奇是什麼樣的藝術家?
合唱作曲家恩蘭拉.馬哈蘭古(Nhlanhla Mahlangu):我們是在2017年的時候初次合作,此前雖然知道這位藝術家,但是並不知道他這麼有名也並沒有去一直追蹤他的作品。2017年他到我的演出現場去看演出,當時的作品是一齣獨角戲,介紹自己跟祖母之間的關係,透過自己的眼睛去看祖母作為家庭幫傭撫養起一家大小。肯特奇里看完作品之後就邀請合作。當時覺得兩人的生長環境其實是南轅北轍的,自己也很好奇肯特里奇希望自己能夠貢獻什麼在作品中,後來一直陸續合作了三檔節目之後,有一天在開車的路上我才問:你是不是很有名啊?肯特里奇就笑了。
我覺得這樣的關係特別珍貴,因為兩人之間並不是借機出名的合作關係,而是好朋友一起創作,因此在自己眼中肯特里奇首先是朋友、夥伴,像父親般的人。以藝術家而言,合作後發現兩人的功能跟角色不太一樣,肯特里奇負責整個作品水平往前發展,而且不斷地往前推進,自己的角色是希望把這個作品越挖越深,讓他有更多的層次更深層的含義。
Q: 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是什麼?如何呈現這個南非版本的女先知?是否有哪些也許台灣觀眾較不熟悉的,來自南非的元素?
爵士鋼琴家凱爾.謝潑德(Kyle Shepherd):我來自多元文化匯聚的開普敦,所以有很多不同的音樂元素的結合在其中。自己從小就喜歡音樂,除了在大學主修音樂之外,也還在教堂演奏,所以創作過程裡結合了傳統的音樂,還有很多現代、當代的音樂元素以及爵士。覺得這一次作品很特別,因為是和視覺藝術家合作,所以很多的創作都來自於繪畫,威廉肯特里奇的繪圖對他而言,就好像是音樂一樣,每一個筆刷每一個動作都存在音樂性。自己的音樂創作也就是在回應肯特里奇。
合唱作曲家恩蘭拉.馬哈蘭古(Nhlanhla Mahlangu):當這個作品請了南非的演出人員,站在南非,用南非的創作者,用南非音樂跟人聲去傳達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把這個故事轉移到南非了。因為每一位演出人都有自己承載的南非的部分歷史。即便說的是《女先知》這個希臘傳統的故事,但是用南非的人,南非的聲音跟南非的元素呈現,這個時候它就已經在南非化了。另外一方面,我們並不是去提倡過去歐洲的文字或歌曲,也不是用歐洲的語言來呈現,而是用自己南非的語言來呈現這個故事。
這個作品一開始是受到羅馬歌劇院的邀請,希望回應受1968年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作品《Work in Progress》,當時的作品只做了20幾分鐘,他過世後這個作品並沒有完成,因此《女先知》一開始可說是《Work in Progress》的後半段,不論場景、服裝都是要做符合亞歷山大當時的美學和想法,討論的是時代變遷甚至被迫不得不變遷的情況之下所面對的處境。
音樂創作上,每個人以自己的背景跟專業去回應肯特里奇的創作,所以當音樂人看到了畫作的時候,眼中看到的是樂譜;舞者看到的繪畫,腦中浮現的是舞步跟動作,每個人都願意以自己的背景融入進而回應出他們所看到的。
一開始創作的時候本來打算只用鋼琴這個樂器,雖然只用鋼琴但不同於平常彈奏的聲音,也可能來自鋼琴表面的打擊聲;歌手的人聲也是如此,雖然都是人聲但有各種想像人聲的方式,比如:如果人聲變成打擊樂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模式?所以雖然現場只會聽到鋼琴和人聲,但其實呈現出來的效果會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變化。
關於《女先知》──
已被揭示,卻無法掌握的命運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史詩《艾尼亞斯紀》(Aeneid)描述,傳說中庫邁(Cumae)洞窟中的女先知 SIBYL 會將預言寫在橡樹葉上,並留在洞穴口讓人們領取。然而,當風吹散了樹葉,混亂了問答和預言的順序,最終使人們無法辨認屬於自己的命運。
這種「已被揭示卻無法掌握」的命運隱喻,正是肯特里奇在《女先知》中所傳達的意涵。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人工智能(AI)與大數據技術已能預測個人的行為模式、購物習慣,甚至健康狀況,人類看似擁有掌握未來的能力,卻陷入被數據與演算法操控的命運困境。肯特里奇表示:「當人們透過演算法判斷要聽什麼音樂,5年後自己的身體狀況⋯⋯,事實是演算法正在榨乾我們,它像是一頭有無數獠牙的巨豬。我們以為它在餵養我們,但實際上是不斷將訊息回飼它,最終將不知會養出怎樣的怪獸。」
炭筆動畫與南非樂舞交織,歷史與文化儀式流轉
榮獲2023年英國勞倫斯・奧立佛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傑出歌劇成就獎」(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Opera)的《女先知》,敘事由兩個篇章組成:首部《瞬間已逝》(The Moment Has Gone)由肯特里奇標誌性的炭筆動畫描繪歷史記憶的重疊與模糊——影像中的人物不斷被擦除、重繪,隱喻著過去的變動與當下的瞬逝。第二部《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則以音樂與舞蹈回應神話中的先知之聲,舞者的身影投映在巨大的書頁上,彷若風中飄旋的樹葉,陰影映照著命運燃燒殆盡的餘燼。
多媒體作品《女先知》以舞台上的書頁翻動,演員如活動雕塑般旋轉移動,呼應著承載先知訊息的樹葉流轉,肯特里奇認為視覺須有現場演奏結合,因此邀請兩位音樂家共同合作:恩赫蘭赫拉·馬哈蘭古(Nhlanhla Mahlangu)負責合唱與編舞,爵士鋼琴家凱爾·謝潑德(Kyle Shepherd)負責音樂創作,馬哈蘭古曾表示:「我帶來了傳統和本能,凱爾・謝潑德則帶來了古典與技巧。」兩人共譜出富張力與層次的音樂語言。
馬哈蘭古的創作植根於南非傳統歌舞而在國際舞台上享有盛譽,且與肯特里奇合作多年。在《女先知》中,他不僅擔任歌舞編排,更親自領導合唱團登台演出。他將古代女先知的神諭轉譯為南非文化語彙,故特別邀請具備傳承祖先精神天賦的歌者與舞者共同演繹,使整場演出更具南非文化與儀式感。
《瞬間已逝》片段中,觀眾可以深刻感受到南非祖魯族的「Isicathamiya」演唱風格,Isicathamiya原為男聲無伴奏合唱,此次則融合了男聲四重唱與謝潑德的鋼琴演奏,呈現底層勞工在困頓現實中尋找短暫歡愉的壓抑情感;進入《等待女先知》,無論音樂或舞蹈,則顯得更加奔放多變,展現戲劇張力。
宿命與自由,我們是否有勇氣迎向未來?
成長於種族隔離制度下的肯特里奇,對社會不公與政治壓迫有著深刻的洞察,作品中不斷呈現種族與政治衝突的歷史印記,在素描的黑與白之間,他透過藝術拓寬那些近乎消失或極其細小的灰色、中間地帶,一如他所言:「捍衛不確定性是藝術家的責任。」讓觀者在觀看作品的同時,也參與了一場歷史與現實的辯證。
《二手閱讀》、《翻頁的探戈》、《十四行詩》、《軟字典》及《女先知》作為肯特里奇標幟性的翻書系列(Flipbook),書頁翻動成為最原始的動態影像,也在翻頁的停頓之間,藝術家以圖像折射出對世界的演繹。他認為歷史、神話元素是用來檢視當代問題的方法之一,正因為有些事反覆出現,用古老的方式檢視當代,也就成為面對問題的一種方式,也檢視我們能多大程度地掌控自身與周遭世界。
隨著舞台上每一次的書頁翻動,觀眾所見是命運的推移?或是一種重新書寫的可能?或許觀眾將發現:命運,或許早已揭曉——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有勇氣去面對?
北藝嚴選: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
William Kentridge: SIBYL
演出時間|2025/4/11 (五) - 4/13 (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