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辭職旅行真有種?上田莉琪:走出舒適圈擁抱世界
by a 編-更新
Edit/魯編 Text/林侑青 Photo/Hedy Chang
好像總是看著別人環遊世界、出書、告訴你夢想唾手可得;但「希望做些什麼」的那股動力往往轉瞬灰飛煙滅,屈服於現實和惰性,上上FB粉絲頁靠北一番便足矣。如果沒有勇氣放手,又該如何抓住夢想?
七年級的 Riki 是台日混血,在香港成長,大學畢業後進入雜誌社擔任旅遊記者,如多數年輕人一樣被推上軌道。工作六、七年後她越發迷惘,「為什麼人生一定是追求結婚、買房、生小孩?」對生活的不甘心,讓 Riki 想出發尋找更多可能性。
她前進中南美洲,在亞馬遜雨林邊緣照顧松鼠猴和金剛鸚鵡、匍匐在火山口邊窺探地球的血液(順便用熱氣烤棉花糖)、在哥斯大黎加當孤兒樹懶的代理媽媽;387天的旅程,走訪八國幾十個城市,數不清度過幾天沒電視、沒網路、沒熱水洗澡的日子,但遇見了和野生動物相處笑得燦爛的自己,以及因大自然的瑰麗壯闊感動不已的自己。
目前 Riki 是自由旅遊作家,出版了《辭職旅行的意義》一書,希望能用自己的經驗啟發更多人關心動物保育,甚至改變旅遊純粹消費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勉勵自己在生活和生存的掙扎中莫忘初衷,拒絕進化成城市裡冷漠的變色龍,而是往「成為更好的自己」努力衝去。
Marie Clare(以下簡稱M.C.):當初決定辭職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我很喜歡旅遊記者這個工作,但每個公司都有一些導向需要去符合,平常工作壓力也很大,經常寫稿到日夜顛倒,很不健康。特別是香港的社會氣氛也不是太好,我覺得自己心理上常有莫名其妙的憤怒,我需要改變,想停下來讓自己沉澱。
M.C.:有些人會認為這樣很莽撞,你猶豫了多久?如何下定決心?
我大概醞釀了一兩年,一樣有很多焦慮,像工作回來怎麼辦、沒錢、父母怎麼樣……其實父母都會覺得工作安穩、成家立業這樣就好,可是以前的社會跟現在不一樣,我們為什麼要被迫像以前,選擇生存而不是生活呢?少賺半年、一年的錢,其實並不會世界未日。年紀越大,就越難出走;擁有的越多,才越不捨得放下。我希望在我還能走動,不用操心家人健康時,狠狠做自己想做的事。
M.C.:學了多久西語?在語言不熟的地方不會害怕嗎?
以前當記者我只會英文,去德國、泰國或其他國家,他們也是講自己的語言,總是能找到辦法溝通,我覺得世界上沒有應付不了的地方。我先到西班牙學了二個月,其實也不太認真,完全在學當地人瘋狂享受生活。到了拉丁美洲,因為語言學校要求住寄宿家庭,被迫一定要講,在那個環境之下,逼著自己進步很快。
M.C.:有沒有難忘的文化衝擊?
一個是大家對亞洲或中國人的瞭解又少又刻板,比方在秘魯他們很愛把所有亞洲人稱為「CHINO」,其實也不能怪他們,你要我說哪個是墨西哥人、瓜地馬拉人,我也分不出來。還有常常有很多人問我你是不是什麼都吃,還有人叫我「吃貓的女孩」,會覺得你們心目中的亞洲人到底是哪個年代?我蠻驚訝世界對亞洲的認識那麼少。
另一個是在古巴發現很多人無所不用其極坑錢,比如說巴士司機會說你的行李不能放那裡,你要放就要給我錢;我還在哈瓦那大學被假扮成教授的一男一女騙過。後來知道他們生活真的很窮苦,連物質都沒有,貨品不能隨便運進去,連一個小小的打火機都還要修理完再使用。其實旅遊帶來的震撼就是一層層剝洋蔥般去看當地的生活,體會他們的歷史文化,了解地理、政治帶來的影響。
M.C.:這趟旅行帶給你什麼體悟?
讓我知道有什麼東西是不想要的,當你去掉這些東西,其實幫你更靠近心裡想要的生活,想要越簡單越好。比如說一面牆或空間,以前想著要怎麼裝飾它,現在是在想要把什麼東西拿掉。現在我是自由業,雖然賺得比以前少很多,但沒什麼大不了,就少花一點。我覺得嚐過自由好像就沒辦法再回去了。
M.C.:你會鼓勵香港年輕人離開或留在香港?
這一代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看不到希望,有很重的無力感,說要去國外,可是錢是一個問題。很多人找不到出口,大家都擔心買不到房子。留下來的人有兩種,有的人隨波逐流,有的人努力做出改變,我覺得留下來改變是比往外走更難得的事情。
但我也鼓勵大家往外走,因為一直待在同個地方,根本沒看過外面的世界,很容易陷入沒有選擇的錯覺,其實事情有很多可能,你在外面看了之後,把想法帶回來更好。以前我們說沒有夢想跟鹹魚一樣,現在好像是你有夢想,但還是去做你的鹹魚吧!夢想好像變成奢侈品,說出來還要害羞。為什麼我們不能好好追夢呢?就算很難達到,有過夢想也是好事!
辭職旅行小檔案
1. 原本職業/月薪:雜誌旅遊記者/約台幣75000(以香港物價來說並不優渥)
2. 目前職業/月薪:自由旅遊作家/約台幣52000
3. 跟老闆辭職的方式?直接跟老闆說明想換環境,老闆表示要不要考慮停職留薪,最多請3個月再回來。但我一開始不想有時間限制,而且要是回同一個工作,人生不是完全沒有轉變?所以沒多作考慮。
4. 離職時約有多少積蓄?約台幣6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