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在彩虹的彼端等待平權
![在彩虹的彼端等待平權](https://im.marieclaire.com.tw/s1200c675h100b0/aq/2016/06/31/201606151315058327.jpg)
第十屆的同志遊行較預定時間晚了許多才開始,只因參與民眾實在太多,黑壓壓的人群幾乎淹沒凱達格蘭大道。在依舊炎熱的十月天裡,大大小小的彩虹旗隨著燥熱的風兒起舞,為遊行迎接完美開端。
採訪撰文/Nymph L. 攝影/Yuchung Chao
沒有 Dress Code,可大家都極有默契地穿上色彩繽紛的衣服,更不乏許多花枝招展、爭奇鬥艷的人兒。一方是甄環和格格們,另外一頭是遠從泰國來的嬌豔人妖皇后,還最受矚目的泳褲水男孩們也依舊亮眼;花車上的裸身猛男,隨著蔡依林的 Remix 舞曲扭得艷麗。在數萬人的隊伍中,不乏西方面孔,其中多半都是特地為了此次遊行前來,「我去過很多城市的同志遊行,但是亞洲是第一次,臺灣人民非常熱情,這是一場有趣且非常有意義的集會。」來自美國的 Jason 侃侃而談自己的同志遊行經驗。
這些,都只是那天的一景,12年過去了,同志遊行已從第一屆2003年的小型社會運動,成為全亞洲最大的同志遊行盛會。
友善的彩虹城
2002年,台灣舉辦第一屆同志遊行,參加的民眾約莫千人,卻是華人地區首開先例的大規模同志運動。2012年,第四屆的香港同志遊行僅有4,000人參與,同年台灣第十屆同志遊行人數已經超過65,000人,並有超過23個國家的外國同志朋友,以及包含CNN與BBC等20家國際媒體來台報導。
時光荏苒,一晃眼就是11年,而遊行主題也從基本的「喚醒公民意識」、到同志大膽出櫃的「同志愛很大」。這一路走來,同志平權看似有長足發展,但在光鮮亮麗的遊行背後,我們真正想知道的其實是──「同志是否真正獲得尊重,或只是在一日的嘉年華後,繼續回家關進櫃子的生活?」
緩慢而持續的進展
對於台灣同志遊行文宣組與新聞發言人 Albert 而言,雖然現在於高雄、花蓮和台中也有區域性的同志遊行,也有獲得一定程度的關注,但從2003年開始的首屆台北遊行至今,反對的聲浪就沒有少過。「第一屆遊行就有台北市議員反對,到現在,雖然社會的接受度看似變高,但大家以『包容式的冷漠』對待這個議題。」
如果同志遊行是對外的窗口,那麼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就是對內的關懷。這個非營利組織的誕生是因1998年3月一則青少年同志自殺的新聞而成立。在十餘年間,由許多志工朋友不間斷地給需要關心的同志支持。文宣部主任欣潔便表示:「事實上在九○年代,有許多同志生活的很辛苦,他們偽裝自己,無法找到認同價值,而我們就是一個像張老師的機構,只是主要的服務族群是同志和跨性別朋友。」
對欣潔而言,2000年葉永鋕在屏東意外死亡的事件可說是兩性平權的轉戾點。「葉同學的性別氣質很陰柔,在學校時常被同學欺負,某天他的屍體被發現倒在學校廁所的血泊之中。」這個新聞事件,讓大眾關注校園暴力的問題,也讓政府開始教育大眾,創造「友善校園」。「除了遊行讓社會聽見同志的聲音,這幾年的性別平等教育也很重要,對於生活在都會區的同志或許感受沒這麼強烈,但在偏遠、資源缺乏的地區缺少這類教育,更需要大家的關懷。」
百花齊放的努力
在目前的台灣人口中,LGBT(男、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佔了10%,
對於他們目前看到的現況而言,台灣同志最困擾的問題依舊是家庭。「與西方重視個人生活型態的社會相比,台灣還是較傳統的社會。家庭的議題,依舊是我們仍須努力的方向。」Albert 說。
除了同志遊行與諮詢熱線協會的長期耕耘,與同志相關的刊物與活動,這幾年來也綻放成各種面貌,像是2005年出現的「女人國」就是其一。創辦人小安一開始只是想作一個專屬於女人的派對品牌,先在國內成功創辦十幾場不同主題的女性千人派對,進而有了《LEZS》這本雜誌的構想,「派對固然可以聚集群眾,但文字才能展現更大的力量,在這些年間,我感受到各方人士在同志議題上所作的努力,但還是不夠,我想要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聽到女同的聲音。」無獨有偶,2008年4月成立,華人第一家男同志出版社「基本書坊」,也出版了許多關於男同志的刊物並與其他獨立出版社合作講座。命名中隱含香港語「基」(Gay)、與書本的「本」(Books)兩字意涵,這為男同志專屬訂作的出版社,要人看見百花盛放的同志文化是如何在大眾市場裡發酵,而這些微小而確實的聲音,也默默在出版世界逐漸發聲。
世界的趨勢
在隔海的彼端,香港藝人何韻詩於同志遊行高呼「我係同志」成為首位出櫃的香港女歌手,支持與反對的聲浪都有,但對何韻詩而言,這樣的決定是為了讓大眾明瞭真正的自己,她在一次訪談中提到:「我不用再遮遮掩掩自己的性向,我尊重所有的異性戀和同性戀者,我相信愛與尊重是同時並行的。」男歌手黃耀明也於去年在紅館高呼「我係基佬!」。更不用說在去年美國大選中,歐巴馬對同志平權所作的努力。在幾乎同樣的時間點,法國國會以249票贊成97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修法草案,承認同志婚姻的合法性,在未來,法國的同志夫婦甚至可以領養小孩。
尊重與關懷
這個世界在改變,無論你的性傾向如何,社會大眾應可能地給予尊重、自由、平等的基本人權。正如歐巴馬所言:「我相信婚姻建築在男性和女性身上,但是,當你開始研探憲法,單純禁止一個人關心另一個人,這對我而言並非美國精神。我們的憲法所延伸的自由與平等,也無法有所關聯。」
時尚攝影師安妮萊博維茨替同性愛人蘇珊桑塔,在生命最後幾年內拍下的相片,或 Yves Saint Laurent 與 Pierre Bergé 兩人相偕扶持對方的情誼,抑或瑞奇馬汀在出櫃後,帶著一雙領養的漂亮小孩登上雜誌內頁。這些影像,情景,言語,在看到的當下,並不會在乎他們是女同、男同還是雙性戀者,追根究柢,能夠打動心底深處的,只有純粹的愛,一段在兩人心中萌芽的信任與關心,很多時候,那無關性別。
同志婚姻即將發生,一定得發生。──Lady Gaga
我並不全然相信婚姻,離婚太輕易了,但同志無法結婚這件事已經偏離了事實,將自己交付給另一個人永遠是神聖的。──娜塔莉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