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台灣軟實力】 豪華朗機工 團隊藝術最大值

才剛落幕的世大運掀起一陣風潮,也讓愈來愈多人注意到台灣藝術家的才氣,其中,又以打造當代聖火台的豪華朗機工最令人津津樂道。

採訪撰文/李昭融 攝影/Hedy Chang 妝髮/Hecker 圖片來源/豪華朗機工粉絲專頁

【台灣軟實力】 豪華朗機工 團隊藝術最大值

走進位於捷運唭哩岸附近隱密的巷弄中,眼前矗立的就是豪華朗機工的工作室。「說這裡是工作室,其實更像是工廠。」林昆穎笑著對我這麼說。偌大的空間被各式零件、工具、裝置給填得滿滿,這裡像是大型的藝術製作中心,也像是某個機密工程現場。就在這個亂中有序的空間,豪華朗機工建立了屬於他們的藝術帝國,一個「非英雄主義」的無垠想像。

奢華的機械可能

豪華朗機工是在2010年由四位藝術家陳志建、林昆穎、張耿豪及張耿華,以跨界、混種的概念成軍。一開始是「朗機工」,後來又加入耿豪和耿華兩兄弟,成為「豪華朗機工」。這個名字,其實已經展現出他們的美學風格。昆穎說:「豪華朗機工就是 luxury logical,所以作品會有邏輯的部分。邏輯對我們來說有分軟跟硬,硬的是機構型,軟的可能跟概念相關,也就是虛跟實,所以團隊的作品會有一些虛實的互動跟配合。然後 luxury 就是豪華的意思,在機能之外,外型上是豐富精緻的。」

「我們想推的觀念就是大家一起創作,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項目,各司其職,讓作品的規模比個人創作更大。」。手裡還抱著小孩的耿華接著說:「我們很有意識地要合作,co-work 或是 collaboration,找別的專業人士一起,就可以跨越到很遠的地方。豪華朗機工這個品牌,有獨特的美學,讓我們的 teamwork 有種風格。」

 

聖火台的哲學辯證

已經在藝術圈耕耘七年的豪華朗機工,可以說是業界人人皆知的超級團隊,也因為創作世大運低耗能、機械動力的聖火台,讓他們的討論度從小眾藝術圈,延展到一般大眾。從發想到完成,經歷了至少20個月的時間,中間還有各種曲折。耿華說:「最初的提案因為巧合地與大師安東尼奧設計的里約奧運聖火太過相似,只好重新開始,再度發想並構築草圖。一開始的想法是太陽,火有個精神性的象徵,火的匯聚也表徵世大運的精神。」為了呈現出動態平衡,他們僅以兩顆馬達控制,除了機械,也要考量到很多問題,比如現場的風向、風力、組裝、製成,甚至是結構性的問題。

「傳遞聖火是一個神聖的儀式,所以才想做一個會動的聖火台。在外型上像火的匯聚,旁邊波的運行又像是週而復始,把東方的概念跟西方的概念融合在一起,結合東方的太極和西方的萬物起源,營造生生不息的可能。」耿華這麼說。

台灣的軟實力

除了聖火台,成員之一的林昆穎還在世大運參與了開幕典禮的導演工作,將近三小時的演出節目,有超過2,500名的各界表演者共同參與,以龐大的器材規模和人力,將台灣的軟實力展現在世界舞台。「我們在做的事,有點像是一群年輕人創造想像,但在台灣,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大家就很難想像,所以把這些東西付諸實踐,做出來給長輩看、讓國際看,才能繼續往前走。」

林昆穎說,在籌備開幕典禮文化節目的過程裡,討論的當下是最有意思的,從台灣與世界的關係,到台灣的原民、地理環境、人情味到四季流轉,團隊日以繼夜地腦內激盪,並在科技的輔助下,讓觀眾看見台灣最美的樣貌與藝術家眼中的動人島嶼。「在我看來,台灣是不斷變化的,我們的特性是變動,是多元,所以透過這個不斷變動的作品,能夠感受到自由和藝術的流動性。」

 

讓大眾了解藝術

四位藝術家分別也有個人作品,但對耿華而言,他現在更喜歡大型、與群體相關的裝置。耿華說:「之前有做個作品叫做『天氣好不好 我們都要飛』,找來37,200個小朋友一起玩,將他們的作品串連成一隻3D全觀的天氣鳥,然後跑台灣258間國小。最後的感動很深刻,對我來說不是個人作品可以達成的。」

林昆穎也談起之前的作品「日光域」,這是他們使用241盞回收路燈,打造台電大樓外牆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可能是與人最接近的狀態,跟空間、人、時間、天候狀況都有關係,不只是個人的發想。藝術就像是一種精神,這個精神放在這裡,大家看不看得懂,也是很重要的。」

愈來愈有名氣、作品也日漸龐雜的豪華朗機工,在面對不同挑戰和壓力之際,他們時不時會想起剛成軍時,寫下的藝術家自介:「輕鬆異境,陽光飄浮」。「作創作時,不能緊繃地把東西生出來,一定是在輕鬆的環境和心情下才能完成。你可以像陽光一樣熱情,但也必須很輕鬆,那是藝術的美好。」林昆穎這麼說。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