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種下去,等一片花園!美感細胞,「課本的設計會讓孩子重新思考,不斷衝擊的過程都是養分。」

2013年下半,三個交大男生有感於在歐洲當交換學生時的美感震撼,勾勒出一個想讓台灣變美的願景,推動「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並於今年出版《書包裡的美術館》一書。
種下去,等一片花園!美感細胞,「課本的設計會讓孩子重新思考,不斷衝擊的過程都是養分。」

採訪撰文/林侑青 攝影/Stanley Chiang 助理編輯/陳玟蓓  圖片來源/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Facebook

「你知道台灣課本裡不能出現米奇跟米妮嗎?因為牠們是想像的生物。畫了一個樹屋和一個粉紅色的梯子,審查委員『建議』把梯子改成木頭色,因為日常生活中不會出現粉紅色梯子。人物頭跟身體的比例要和正常人一樣、動物不能穿衣服打領結,否則有虐待動物的嫌疑。」何富菁是「美感細胞」的秘書長,苦笑說著團隊在設計新課本中遭遇到的不合時宜的規範。

你怎麼連話都說不清楚

緣起是這樣的:陳慕天、張柏韋、林宗諺是交大室友,三人在公民運動風起雲湧的2013年初,分別到丹麥、荷蘭、和瑞典等國參訪、當交換學生。人在他鄉,格外容易被提醒自己身上的差異:為什麼人家隨便一個超市包裝都好有質感?隨便一處建築都有深厚底蘊?什麼是我的文化?回國後他們開始思索,要怎樣做才能讓台灣更美好?屬於台灣的美感教育又在哪裡?

這幾個大男生把念頭動到教科書上。當前數位環境下成長的小孩,從小滑 Instagram,看 Youtuber,對視覺的需求更甚以往。若說視覺語言是未來最重要的溝通工具,那台灣的大人往往連話都說不清楚,孩子也找不到母語學習。他們算過,接受12年國教的孩子,總共要和課本相處12,760個小時,相當於看6,000部電影、逛3,000次美術館,如果能主動把美感細胞送進教室內的小小培養皿,會不會哪一天就能生長出台灣的美學?

單一是最大的問題

陳慕天說,「課本代表了一個社會的標準線,我們把標準線踩在這裡,你就可以想像我們的素質;如果把它往上拉,其實會帶動所有產業一起往上跑。」教科書再造計劃由新竹香山大湖國小、五上國語課本揭開序幕,歷經兩次群眾募資、數度斷糧與輪流當兵的人力危機,2017年邁入第二季,範圍拓展到低、中、高三個年級「國英數自社」五科,和康軒及南一兩大教科書出版社合作,並邀來馮宇、王艾莉、圖文不符、陳永基和方序中等華麗陣容擔綱「策展人」。

新課本從裝禎到字型都充滿設計細節,不同風格的創意插畫、強調教學需求的繽紛色彩、一目瞭然的統整圖表,甚至還有拉頁、刮刮樂等互動設計,無不刺激著孩子們的感官。陳慕天回憶環島發書的過程,「小朋友的反應很真實,每個孩子喜歡的風格或圖像對話方式不一樣,所以每一課不同的設計,會讓孩子重新思考一件事,原來書可以這樣,設計可以這樣,那種不斷衝擊的過程都是養分。」

也曾有人批評他們憑什麼談美感,張柏韋說「我們並不是要特別說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今天最大的問題不是在於過去做得多糟糕,那也代表了某一代人的價值觀,可能那時候經濟發展和實用主義比較重要。我覺得沒有看過更豐富的東西、單一才是最大的問題。」

彼此理解,才能共好

美學這東西,唯有多元的土壤能夠涵養。這個充滿理想性的年輕團隊,這四年多來當然也歷經許多「此溝不通」的磨練。柏韋說,「不同產業有不同的考量,你要花很多時間了解他們的需求,有時候有些人點一根菸比較好說話,比如說一開始印刷廠原本跟我說五天,我跟他抽完菸之後就變三天了。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他說話的方式,如果你有辦法用他熟悉的方式跟他說話,才有機會開啟更多的可能。」

就像桌上這些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台灣金點設計獎」肯定的繽紛課本,也抱持著想和孩子對話的心意。不僅乘載著推動美感教育的夢想,也提醒著一群想守護孩子的大人,只要願意捲起袖子行動,一定能成為一個齒輪轉動一些什麼吧。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