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自媒體時代】陳小曼 食物與設計激盪的創意
by 昭編-更新
採訪撰文/李昭融 圖片提供/陳小曼 攝影/Jessie Ho
很難定義陳小曼,你可以說她是食物設計師/造型師,也可以將她視為台灣食物圈的重要 Influencer。低調經營IG和臉書的她,其實早在數年前就被業界熟悉,後來在米蘭攻讀食物設計碩士學位後,更成為開創台灣食物設計的先驅。事實上,在小曼念建築系時期,下廚就變成了她生活裡最喜歡的消遣之一,於是畢業後在事務所上班時,就從臉書開始分享跟食物設計的想法。
玩影像也玩刊物
2011年,小曼作了網站「慢食堂」,也與當時的夥伴順勢成立食物攝影工作室。當時她在攝影工作室裡面的角色,就是 food styling。「簡單來說,如果找模特兒拍照,需要有一個人照顧模特兒,我就是那個照顧鏡頭內食物狀態的人,或許與美學養成、構造、光線都有關係。」
把食物作為媒介,小曼玩創意也玩概念,當時還出了一本前衛的食物影像刊物,裡頭沒食譜也沒食材,只有對食物的終極想像,還出了三期。「《Nutty》的誕生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是與商業工作一起平行進行的藝術案,它不僅記錄了當時我們喜歡的狀態,也平衡了商業跟藝術。接工作的時候我已經算是很任性的人了,可是還是希望在自由的狀態下獨立創作。」
為了維持創作的熱度跟產能,《Nutty》這本與食物有關的刊物,充滿天馬行空的各種可能,從廚師到巴塞隆那的食物設計師,不惜花上幾倍的成本印成12頁的報紙,就是為了完整呈現設計與食物激盪的火花,這本用心製作的刊物也沒讓他們失望。「滿意外的是,當時一期其實會有六、七百本的購買量,甚至一直到最近,都還有人在問什麼時候出《Nutty》第四期。」
食物設計究竟是什麼?
不過正當在與食物相關的案子愈來愈多,也讓小曼開始思量在建築事務所的工作與這樣的副業如何交集。「我很愛建築,也認為 food styling 非常有趣,就會很想知道有沒有平衡兩者的領域。我一直都知道有食物設計這個方向,適逢當時米蘭食物設計的碩士班開成了,而且是以我喜歡的食物設計師 Martí Guixé 招生,當然就被吸引了。」
毅然決然前往米蘭的她,在課程中學習到了如何拓展想像力,也對食物設計專業的領域有更多理解。從食物影像雜誌《Gather》、建築師Axel Vervoordt、英國的 Bompas & Parr 設計工作室都是小曼的靈感觸發體,畢業之後,小曼也有幸在 Martí Guixé 的公司實習。「這四個月實習的經驗,讓我發現食物跟建築本是同根生。後來做了一些調查,大部分的食物設計師都是建築或空間背景,兩者的設計思考其實非常相似。」
小曼說,歐洲經驗讓她理解抽象的思考是很珍貴的。「食物設計本來就是一個跨專業綜合起來的新專業。裡面包含了我本來在做的 food styling,還有 food coordinating 等等。倒不是說我去米蘭學到了食物設計,而是去那邊學到要更開放地去面對遇到的題目,然後找出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台灣的無限可能
問到如何定義自己的職業,小曼說:「我會說自己是設計師,設計是我的能力,而食物是我選擇的媒材。不管手上的工具是以往的建築或現在的食物,設計思考與脈絡對我來說是很相似的。」以食物為基礎,小曼作的事情其實有無限大的可能,比如說去年萬丹紅豆過產這件事情,在她的想像中,浮現了名廚Massimo Bottura的身影,他當年起心動念,想要為了當時義大利帕瑪地區因為地震而毀損浪費的大量起士盡一份心力,創作了一道料理,轟動武林,亦蔚為一段佳話。「結合設計的力量,例如與廚師合作策劃食譜/工作坊,利用本地的食材料理,並且同時幫助過產問題。」
產出作品、文章、專欄以及精緻的圖片,小曼說自己的臉書和IG比較像是個人側寫和日記。「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看待美的方式,我分享的只是我的方式。不過我認為Influence需要好好做,因為當你說話有力,每個舉動都會影響很多人。群眾很容易被煽動,要注意自己表達的事情會帶來多少影響,就算你今天影響兩個人也是兩個人,所以還是要善用溝通的能力。就像我也不會知道《Nutty》能展生這麼大的蝴蝶效應。我相信不管網路或是紙本,唯獨經驗是不能被取代的。」
年底即將出版自己食物設計專書的小曼說,自媒體不是壞事,端看如何表達。「最早的單一窗口媒體時代已經不同了,大家會接收到更多訊息,那如果大家都能提供自己的觀點的同時,也能夠著眼於正確性,那會是更棒的事情。」
陳小曼臉書:www.facebook.com/slowfooddesig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