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為地球做一件小事】不隨意丟棄也是一種浪漫!埕實生活將老家具改造出新生命
by Bee-更新
攝影/詹朝智 圖片提供/埕實生活、方尹萍建築空間設計作品
Dave 跟林逸晟來到拍照現場時,穿著工作服跟工作用的鞋,這半年來他們已為了木工而刮破許多件牛仔褲。埋首在修復家具時,有些需兩天才能完成一件。工作室也變得很像回收場,全是待修的老家具,安靜哀傷。但是,它們離開時都是新靈魂,那是埕實生活不隨便放棄丟下的浪漫使命。
半年多來,兩人一起修復了近百件老家具,有些是來自中南部二手家具行的,有些來自老物社團。曾經碰到買來的菜櫥,打開來內部木頭都被蟲蛀光了,也碰過從舊時光穿梭來的大型電視櫃、老衣櫃,或是在路上碰到因為貼皮壞掉而成了棄的子民。
「以前七零年代,貼塑膠貼皮是一種時尚,所以也曾經看過一些人在檜木上面貼塑膠貼皮。磨掉舊家具外皮,才意外發現內藏檜木的香味。台灣以前生產的是黃檜木,中南部是紅檜,出現一個花紋以後,這些東西我們透過網路社團發問摸索,大家也不吝解答:這個是檜木的頭,頭跟尾的紋路、氣味都不一樣。」Dave 娓娓道來。
延伸閱讀
- 愛環保、救地球 曾沛慈 :「養成習慣要花21天,把減塑好習慣,一點也不覺得不便!」
- 美妝環保的5個「綠生活提案」,追求品味同時也能延續地球的美好
- 台中必訪綠色咖啡廳!藏身在小巷中「家務室Home Work」除了甜點還販售環保生活雜貨
永續才是根本
修復、使老家具再生,是希望能「永續」。「我們在修復老家具時,發現現在許多公共場合櫃子都用比較低成本的東南亞木材,再用塑膠貼皮貼在外面,在壞掉銷毀時可能就會燃燒塑膠貼皮,造成空汙。並且,貼皮黏上去需要厚厚一層強力膠,強力膠也有甲醛,這些生活裡隱形的有害物質,往往需要十年才能揮發。」
「於是我們開始使用無毒強力膠﹑無毒木蠟油,卻又發現,其實許多棕梠油、木蠟油,是基於商人破壞熱帶雨林,過度種植棕梠樹才能獲得大量的棕梠油。」所以,真正保護環境的方法,不是只選用對地球友善的材質,而是做到減少浪費、減少生產。
減掉,可以獲得更多
Dave 說:「我們不是專業木工,改造的想法都很簡單,工具也在特利屋都 能買到。去漆、改小都是『減法』。只要換一個椅墊就可以變得很不一樣,讓客人可以多換不同花色椅墊、零件來轉換心情,讓椅子的配件可以拆下替換或維護,更能延續舊家具的生命。」
不再使用的小學課桌椅,可以改造成茶几,把厚漆去掉配上防水桌面;又譬如,Dave 曾經把一個老衣櫃拆解成三個櫃子,底部作為電視櫃,上方兩個櫃子各自成為置物用,更符合現在樓高不高、空間不大的公寓型態。許多單人餐椅,若椅面有壞掉的地方,配上永樂市場獨特的老花布,又是另一種風景。
「很多家具損壞是因為使用不當,像是藤椅,需要椅墊來避免藤編的磨損,但是很多人會直接坐在上面。未來我們希望與專業木工團隊合作,教大家如何做日常基礎木工,以及保養跟維修的課程。」
如今,Dave 製作出的桌椅櫃子,已賣到台灣各處、坪林、金門等地。他笑說:「我曾經賣過一張書桌給霞海城隍廟的道士,後來整理書桌,才發現這張書桌的前主人是一位住在台灣十幾二十年的老外傳教士。」
夾帶著不同的故事,每一張改造過的老家具,似乎各自擁有了新生命,開始另一段人生旅程。
環保小QA
Q:怎麼實踐你的ECO生活?
環保是七○年代開始的運動,但現在我會用「永續」兩字。目前我許多東西都買二手的,公寓裝修用的水泥,是成大用台灣水庫淤泥研發出的水泥,椅子櫃子是由老家具改的,也盡可能都坐公共交通工具。但是,有時還是會買冰咖啡、冰茶,這方面還沒有做得很好。
Q:你有欣賞的ECO典範嗎?
之前在倫敦 Goldsmiths 讀碩士時,我的同學是某位伯爵的兒子,他讀書時租了一棟非常破的房子,他與另一半很享受住在破房裡,慢慢的裝修家裡,為了找到一個水龍頭,仔細地到處找,這就是惜物、不浪費的表現。
Q:你觀察到大眾在環保觀念上的改變?
我之前辦過萬人野餐,然後我通常是那個收垃圾的,面對垃圾時,因為我們在公園裡面,所以大家才會更意識到自己製造出來的垃圾。第一次野餐是2009年,那時候九成的人是去買 Pizza Hut、麥當勞,今年第十年了,我們的野餐現場也可以看到大家進步,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是自己用盒子帶食物來的。
Q:你曾經在大稻埕做老屋新生,為老家做老物新生的推手。是怎麼開始進行這些項目的?
會開始辦活動,是因為13年前辦台灣最早的創意市集 Campo,當時辦了一場講座,主題叫「新與舊」,講台灣的創意與文化。有個女孩從台東跑來高雄參加講座,她問我:「像歐洲人那樣珍惜老物,有傳家好幾代的老件,是不是只有有錢人才能過這樣的生活?我們這樣的平民老百姓該怎麼過有文化的生活?」
珍惜老物的心態是需要推廣的,市集、老屋是同個道理。然而,台北除了迪化街以外,整個太原路、寧夏路是批發加工聚落,這些地方也在凋零,所以我們在尋找這些地方與再生家具新的可能性。
文化資產當然有保存的必要性,但一個社會要往前走,是需要同時並行的,也從老東西裡找出新出路。我們的角色,更希望做到的是策畫、合作推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