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創辦「文化銀行」保存傳統,邵璦婷:「多認識一個台灣文化,就是多認識一種了解台灣的方式。」
by JheSyue Liu-更新
採訪撰文/劉哲學 攝影/Cheng Chen 妝髮/Kao Yuan Yuan 服裝提供/H&M 圖片提供/文化銀行Facebook
創立「文化銀行」不需要鉅額資本,根據邵璦婷的說法, 憑的其實就只是一股「腦衝」。時間先往前推到2014年,大學剛畢業的她跟幾個同屆友人開了背包客棧,以此為駐點,向歇足的外國旅客介紹台灣文化。兩年間,她卻發現台灣許多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正在以不可逆的速度消失,如果沒有了文化,我們拿什麼來交流?
讓文化回到生活裡面
「如果不做一些事情來挽救的話,就真的只是在比這些師傅離開得快,還是紀錄得比較快而已。」於是在2016年,邵璦婷和團隊開粉專、建網站,創立了文化銀行。藉由採訪各種傳統技藝的師傅,把一則則文化記憶存入銀行中。做文史紀錄很簡單,但文化銀行不是博物館,保存的不是無法流通的文化遺跡。「當你沒有跟這些文化產生連結的時候,你很難去關注,或者對它產生一種疼惜。真正保護文化的方式應該是,讓它回到人們的生活裡面。」她解釋著文化銀行的提領功能,透過相關企劃與活動為傳統增值,提高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需求量。
成立至今,投注最多心力的計畫是「永續天燈」。邵璦婷說很多傳統文化都面臨類似的處境,因為污染浪費,跟不上社會逐漸進步的價值觀而被淘汰。「傳統文化跟環保價值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沒錯,但他們並不是 對立的,兩者其實可以抓到一個平衡點。」觀察到這個癥結,她選擇以平溪天燈作為切入點,從籌眾集資開始花了近三年研發,終於做出全紙質,可以在空中完全燃燒,不留下垃圾污染的天燈。這樣 Value-up 的加值,民眾才願意一再參與,讓傳統文化更有延續可能。今年元宵節,新北市觀旅局就訂購了100盞永續天燈,在平溪十分會場施放,而文化銀行也將大部份的利潤讓給合作販售的當地商家。
文化說書人
問起做採訪和執行企劃最挫折的時候,邵璦婷輕描淡寫地答:「就是沒有錢吧,經營公司很辛苦。」而最感動的時刻呢?這開啟了邵璦婷說故事的話匣子:她曾經接連採訪台灣最年輕戲偶師郭建甫,以及跳鍾馗的老師傅林金鍊;前者拜師布袋戲國寶人物李天祿之子陳錫煌,後者師承李大師本人。兩人算是師叔侄。說起只比她大兩、三歲的郭建甫,透出惺惺相惜的語氣:「那個時候聊完,我真的是覺得相見恨晚,很開心知道真的有同是年輕一輩的人,在這個領域有這麼多的投入。」
後來採訪林金鍊,郭建甫就在一旁擔任台語翻譯,還準備了一張紙條,註記好跳鍾馗儀式的流程、法器,悉心叮囑師叔以之為據,讓往後的記者媒體能報導無誤。「老實說他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只因為在同一個師門底下,就會想到要去照顧師叔,這種拜師學藝的情感連結很不一樣,那時候看到就覺得非常感動。」傳統文化間相濡以沫的脆弱與緊密,讓她決心協助這些文化有更好的曝光及保存。
樂觀看待傳統未來
邵璦婷強調心中的使命感,其實真的是在這些技藝文化的採訪故事中油然而生的,文化銀行至今已存入超過100則屬於文化的記憶,「很多人說,多認識一個語言,就是多認識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對我來講,多認識一個台灣的文化,就是多認識一種了解台灣的方式。」她說。而企劃及活動如永續天燈、叫春大街等等,也總在社群媒體上獲得熱烈支持(粉絲專頁已累積超過10萬人按讚),邵璦婷透過文化銀行,讓大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這位當初的腦衝青年也看見:「台灣文化的認知跟認同,隨著我們這一代人慢慢地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有更高程度的體現,這件事情我是樂觀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