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衣櫥醫生賴庭荷:精準購買才能避免浪費,妳缺的不是衣服,而是風格
by a 編-更新
採訪撰文/林侑青 照片提供/衣櫥醫生 插畫/Pei-chi Lee
如果「衣櫥是人的第二個身體」,那賴庭荷絕對是三折肱而成良醫的最佳範例。她笑說自己20歲時「喜歡衣服到飢餓的程度」,有錢就敗家,沒錢就去聞新衣服也滿足。在加入推行環保的社團後,她的感性和理性開始拉扯,轉而玩起二手衣搭配,「因為沒有心理負擔,越拿越多,我從來不敢整個打開衣櫥。」某一天,她的衣櫥雪崩了,被壓在衣服下的她開始覺察,「我的飢餓感好像一直沒消失?怎麼辦?」
找到合適的風格,從心發光
她想找到答案。先從自學收納開始,又做了一陣子居家清潔員,實地走進住家,觀察大眾生活模式,她發現「找不到風格」往往是塞爆衣櫥的主因,再一步步研究發展出衣櫥醫生的服務。衣櫥醫生要做什麼呢?簡單地說,她會鉅細靡遺分析身形、臉型、性格、期望,提供量身訂做的收納、整理及穿搭建議。不簡單地說,她會觀察每個鏡子前迷惘的人,點出糾結,幫助他們找到想成為的真實的自己。於是,知道了不用再管媽媽、好姐妹說自己穿什麼才好看;知道了自己只敢穿暗色系,是因為心底仍住著小時被嘲笑「長這麼醜還敢搞怪」的恐懼。透過整理衣櫥、改造穿搭的流程中,她看見一個個在困惑中安頓下來美麗的「她」。
「很多來找我的人,會覺得自己沒有其他可能性。其實她不是不美,只是不符合主流的審美。我們總會一直想把自己往標準塞,但很多人天生沒辦法做到這件事,那就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衣櫥醫生溫柔地說。
Q:給小資女的衣櫥健檢建議?
先檢視平時生活中「工作」「社交」「居家」的時數,用大面積看自己生活,分析自己需要的衣服比例,好比工作類需要70%,居家20%,社交僅需10%,作為整理或消費時的參考。再來是幫自己設一個定量,就像鬧鐘,衣櫃這一區滿的時候就要有警覺,開始要整理,沒淘汰不能再讓新的進來。
Q:塞爆的衣櫥該怎麼救呢?
其實就是「下架」「整理分類」「上架」的流程而已,我們會擺出魔法陣分出「不喜歡」「還好」「喜歡」「機能服」「紀念服」五大類。「喜歡」的直接上架,「不喜歡」的好好告別,通常花最多時間的是「還好」,往往提醒著現狀已經產生轉變,要一件一件討論釐清。運動服、發熱衣、內搭褲等「機能服」,請根據洗衣服的習慣,嚴格做件數限制,真的只需要這些就夠了。有深刻情感連結的「紀念服」,只要數量不誇張就留著吧。整理要一鼓作氣,根據我的經驗六小時是極限。
Q:你覺得時尚跟環保彼此扞格嗎?
我的環保觀念是,人還是得從買衣服裡認識自己,但如果能先學習基礎框架後再消費,才會友善地球。這也是我推廣整理和穿搭的理由,我一直在摸索怎麼幫助大家打造適合自己的框架,才能精準購買,避免盲目消費。
Q:哪種「人與物」的關係才是健康的?
彼此珍惜,而且是雙向的互動,不是只有你使用它,而是它輔助你變得很好,你也願意把它的狀態維持得很好,對我來說這才是健康的關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