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我不怕死,我只怕死的時候身旁沒有人」寫在羅霈穎過世後:怎麼避免孤獨死焦慮?

2020 年 8 月 3 日,藝人羅霈穎驟然離世,有些人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也一個人孤獨地死去。如果選擇不結婚、不生育,可以在離開前做哪些事?要怎麼好好和世界說再見?

text,photo/女人迷

「我不怕死,我只怕死的時候身旁沒有人」寫在羅霈穎過世後:怎麼避免孤獨死焦慮?

2020 年 8 月 3 日,藝人羅霈穎在家猝逝,享年 59 歲。她未與家人同住,朋友因聯絡不上她而登門探查,才發現此事。

單身、未婚、無子,獨自一人在家逝世。羅霈穎的離開,讓「孤獨死」議題再度浮上檯面。「孤獨死」一詞最早來自日語「孤独死」,指的是由於死者很少和外界互動,在過世一段時間後才被發現的事件,目前已經成為日本的社會問題。

圖片|來源:羅霈穎個人 facebook
圖片|來源:羅霈穎個人 facebook

過去,大眾對於孤獨死的想像,多為年事已大的獨居老人。然而,現代生活型態不斷改變,當許多女性開始選擇不婚、不生,孤獨死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多,甚至就是我們某部分人的未來。

如果單身很好,我為什麼焦慮?

當女性沒在「適婚年齡」步入婚姻、建立家庭、生兒育女,常會受到外界或親友關切。「需不需要幫你介紹對象?」「什麼時候要結婚?」「還不打算生小孩嗎?」諸如此類,即使對方真是好意,也對女性造成莫大壓力。

而一旦你坦承說,自己不打算結婚或生小孩,對方可能會詫異地回你:「那你老了,沒人陪、沒人照顧,怎麼辦?」

原本它是能隨便搪塞過去的問題,不必多慮多想;但如今,羅霈穎的離開方式,變成一個難以忽視的實際案例,喚起某些人對單身獨居生活的焦慮。

在傳統社會價值觀,單身是「非典型親密關係」。這類「非典型親密實踐」也包括同居、婚外性、同性戀等等,它們都長期被排擠於異性戀的婚姻主流價值之外。

「人們日常複數、多元的親密實踐,與單一編排的制度、文化規範之間存在著難以縫合的斷裂。這意謂著,超出常規的人們得在法律之外,各憑本事協商,維持一個符合自己想望的親密生活。」——陳美華,性別學者

因此,你的焦慮可能來自於,擔心自己是否下錯決定、不該選擇獨身?是否像大多數人一樣走入婚姻家庭,才是好的方向?

「孤獨」不卑不亢,是中性的詞

一直以來,單身都遭到污名,例如:意為輸家的魯蛇(Loser),被直接拿來借代單身者。女大未嫁,會被喊做敗犬,即使是事業有成的蔡依林,媒體也常稱她是「黃金剩女」,彷彿只要女性沒結婚,就是沒走上正途。

如果一個人找到生命中的伴侶,那很好;如果一個人自己不疾不徐地過,那也很好。

單身從來不壞,孤獨也是。儘管「孤獨死」聽起來有些嚇人,但那是因為「孤獨」二字向來被營造出可憐、淒涼、寂寞的形象。

孤獨,意味著你有很長的時間,好好認識自己,好好和自己相處。你本獨自來到世上,你也必須獨自走過這段生命旅程。

在離開世界之前,你可以做這些事

記得以前讀過一本書,女主角在即將死亡之際,想起自己的一生。她從不害怕死亡,但她害怕自己死時身旁沒有人在。

獨身生活還沒蔚為主流,人們仍在摸索嘗試;對於如何好好度過晚年,沒有標準答案。我們現在能做的,是一些「超前佈署」。

如果你擔心自己過世後沒人發現,你可以:

  • 每天打電話給固定的人,維繫互動關係
  • 善用社區或社會網絡,與左鄰右舍交流

如果你擔心自己過世後留下遺憾,你可以:

  • 每年寫封信給自己,梳理自己過去一年做了哪些事,還有什麼事是在未來一年想要達成的,有意識地運用時間。
  • 每年寫封「類遺書」給你愛的人們(不必真的給出),即使有天走了,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話也能夠傳達出去。

更重要的是,你知道未來的每一天,你都不會辜負自己的生命。

離世是自然,也是必然,如果要走,讓我們好好說再見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女人迷,原文詳見於此。】


延伸閱讀

人生的下半場!荷蘭終身公寓:買醉度過晚年就是我的快樂

人生下半場練習題:能夠獨自散步和看電影的人,會過得比較幸福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