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光陰釀造的美味!發酵達人黃靖雅順應節氣 濃縮在地優質食材鮮香味

將對人、土地的真心關愛,順應時節發酵甕藏,打開精心製作的發酵食,流瀉二氧化碳的聲響,彷彿聽見充滿生命力的笑聲在風中迴盪。

採訪撰文/黃馨慧 攝影/蔡孝如

光陰釀造的美味!發酵達人黃靖雅順應節氣 濃縮在地優質食材鮮香味

考古學證據中,酒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新石器時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最早的麵包出現在距今約3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地層。發酵食,是跨越時空國度的古老智慧,也是保存過剩食材的優良方法,只要因應需求採取正確做法,於時光流轉蘊釀,以器皿細心珍藏,微生物就會給予回應,讓時間將它轉化,以「慢」濃縮出美好滋味。

▲發酵是流傳至今的智慧。(攝影/蔡孝如)
▲發酵是流傳至今的智慧。(攝影/蔡孝如)

關懷是踏進發酵的起點

「我之前在部落小學教書,看到很多家長很努力,但金錢報酬卻很低,原因是出在農產品賣價不夠高,我們想要多買,又不希望浪費吃不完。該怎麼提高賣價,同時也能多買一點?那就做保存食,就是發酵」。黃靖雅不在醬缸文化長大,此前也未曾做過發酵食,純粹出於對人的熱情關懷,希望農產品的售價能符合農民勞動的價值,這是她踏進發酵領域的起點。


她將十斤高麗菜變成四斤蔬菜乾,做出第一件作品「黃金泡菜」後,就開始思索:「有沒有可能透過類似商業的觀點,解決社會問題?畢竟有健康的土地、純淨的水源,孩子就有新鮮蔬菜吃,農民也不用一直噴灑農藥,可以得到不錯的賣價,更可以做有尊嚴的工作。」從任教的孩子注意到在地農民,從農民身上關注到土地,她認為在人口稠密的都市,才更有機會倡議大家關注土地,熱愛鄉居生活的黃靖雅,毅然為此搬到台北,在大稻埕迪化街十連棟靜謐的一隅成立「發酵迷」。

▲黃靖雅想倡議對土地的關懷。(攝影/蔡孝如)
▲黃靖雅想倡議對土地的關懷。(攝影/蔡孝如)

跟著節氣玩發酵

決定發酵食材時,她向來跟著時節走,「發酵迷的初心,是透過發酵來支持在地友善農耕,物產、節氣跟土地是有連結性的,『跟著節氣玩發酵』是我們很重要的精神,像前陣子做球球泡菜、黃金泡菜和酸白菜,季節過了就沒了」。


採購食材時,她也不設限,通常都是看到小農有產量過多的優質物產,就去思考可以做什麼發酵食,「像年初買了幾萬元的黑米紅豆,我就把它變成酒釀」,可以說她的發酵創意點子,幾乎都是讓食材激發出來的,她笑說:「如果是店內的商品,大概沒辦法看到什麼就做什麼。我私下做的話,就會嘗試各種各樣的食材,想要去感受它轉化出來的風味是什麼。」

▲▼玩發酵,黃靖雅說要跟著節氣走。(攝影/蔡孝如)
▲▼玩發酵,黃靖雅說要跟著節氣走。(攝影/蔡孝如)


發酵的風味

若以酵母菌發酵,因它好氧,也喜歡大量的「糖」,糖量不可太少,也不能超過食材的25%;而「萬物皆可酵」的乳酸菌發酵,置放於厭氧環境中,控制好溫度與濕度,健康蔬菜表面就有乳酸菌,自身也有微量糖份,無須透過額外菌種,也不必另外添加糖即可發酵,想知道是否發酵成功,可以觀察是否產生酸香和二氧化碳,只要看到瓶瓶罐罐正在冒泡,就是它正在發酵的證明。


至於乳酸菌發酵和酵母發酵的風味差異,黃靖雅以蘋果舉例,「乳酸發酵的蘋果就是帶點酸香,很適合拿來烤蘋果派,這樣蘋果派就不用額外加醋」,酵母菌加上糖以後,則會產生酒,那就會變成一甕蘋果酒。端看製作的目標是什麼,採取合適的發酵方法,並賦予它喜歡的條件,就能增加成功的機率。

▲▼黃靖雅和夥伴示範「檸檬鹽麴 Gelato」。(攝影/蔡孝如)
▲▼黃靖雅和夥伴示範「檸檬鹽麴 Gelato」。(攝影/蔡孝如)

吃下什麼,就呈現什麼

黃靖雅說,發酵掌握以上關鍵,實行起來都不難,比例與配方也都容易查到,她和夥伴現場依序放進米麴、8%的鹽與溫水,在40度的環境中發酵24小時,就是鹽麴了。然而她發現不少人除了直接吃以外,不知如何應用這些發酵食,因此她在今年過年和夥伴推出共同作品「甕裡的月亮─冬季發酵獻禮」,禮盒內有酸筍、檸檬鹽麴、葡萄酒粕味噌等六瓶發酵食,每瓶附上二種對應的食譜,比如酸筍馬鈴薯燉肉、檸檬鹽麴 Gelato、葡萄酒粕味噌磅蛋糕等,食譜內更羅列長期合作的小農,若願意響應支持小農和土地的消費者,也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發酵迷也預計明年啟動社區廚房的計畫,「從土地到瓶罐,下一步延伸就是餐桌」。


之所以堅持要成立一家店,只因她非常清楚,只有聚合眾人的力量與意念,才有機會讓她的理念成真,「我也可以單純當個發酵老師,但沒有一個空間,讓所有美與善的能量集中時,它很容易散落。我只是透過教發酵,讓大家認識它以後,他們才有機會去購買這些蔬果。當眾人力量越來越大,更多小農被看見,土壤和水源被照顧,必然會朝向我所希望看到的那個畫面」。像他們每年四月舉辦的「梅香五部曲」活動,年年都吸引四百人以上熱情報名參與,每個人都能在老師帶領下,一起手做並帶回五種與梅子相關的發酵食,透過親身體驗與反思,讓理念被推廣出去。


「因為發酵認識很多單純善良、令人敬重的靈魂,這是我非常感動的,每次覺得疲憊時候,他們是我開心的源頭,我把美善集中在這裡,又在美善集中的地方自我療癒,變成善的循環」。某回她在釀酸白菜時,從甕缸看見倒映的月亮,猶如在發酵的實驗與失敗中自我觀照,黃靖雅說:「劍有劍道,花有花道,我認為發酵也有『酵道』,發酵就是生命,而我在發酵的世界裡看見禪」。

▲黃靖雅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攝影/蔡孝如)
▲黃靖雅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攝影/蔡孝如)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