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2023 Camping Asia 專訪|劉怡君,創意並非來自極端自由:「不用別人的方式看我的身體。」

創作的過程有喜悅也有煎熬,多年下來,劉怡君發現最有趣的新點子,通常都在適度的限制中出現,期待學員也能發現箇中奧妙。

編輯執行/陳佑瑄 採訪撰文/林佳蕙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攝影/Paul Chao、Grace Lin

2023 Camping Asia 專訪|劉怡君,創意並非來自極端自由:「不用別人的方式看我的身體。」

團體的暖身活動結束之後,劉怡君要求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各自找伴,形成兩人一組的小單位。接著,他要求每一對夥伴以特定方式抓著彼此的手,形成一個讓雙方連結共享卻也造成活動限制的小空間。在這樣的前提下,每個人都得尋找自己可在空間裡扭動的最大幅度。活動的下半場,則是改採每學員與座椅連結的方式,由此再次尋找舞動的不同可能性。種種的限制指令,讓每一個參與者都花了些氣力突破慣習的行動方式,一開始雖然顯得有些卡頓,但在這些試圖讓關節扭轉的嘗試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出乎意料的美好畫面。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劉怡君@TPAC PHOTO by Paul Chao
劉怡君@TPAC PHOTO by Paul Chao

在限制中找到創意的靈光

「亞洲文化中常會有種讓團體可依循的標準,但這樣的標準卻也讓個體害怕與眾不同、常會擔心他人的眼光。來到崇尚自由的歐美國家之後,一開始可能會因無標準可循而有點失落,但逐漸習慣這樣的氛圍之後,也會開始進行不同的嘗試。」長年於國外發展的劉怡君,在異文化的環境中逐漸形塑了自己的創作,不由地期待學員也能透過他在工作坊給予的種種指令,在迥異於日常行動條件的狀態下,拋下對舞蹈的任何既定印象,試著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劉怡君@TPAC PHOTO by Paul Chao
劉怡君@TPAC PHOTO by Paul Chao

追溯自己的發展歷程,他發現自己從大學時代就不是一個喜歡遵循既定指令完成動作的舞者,他更享受的是和編舞者共創的過程。進入雲門舞集之後,他從再現《水月》這支舞作的過程中,更加體認到了創作的趣味。「這是林老師的作品裡我最喜歡的一支舞作,因為水無形並且時時流動,所以所有的表演者都是遵循著這樣的概念,從這個點移動到下一個位置,但老師並不會告訴你前往下一個點的方式。」在這樣的設計之下,每一代的《水月》都根據舞者的詮釋有些不同,而這樣的舞作則特別考驗每個舞者的能力與悟性,他說:「以前覺得限制礙手礙腳,但這支舞正是因為同時有著限制和自由詮釋的空間,讓我們更能玩味。」

劉怡君@TPAC PHOTO by Paul Chao
劉怡君@TPAC PHOTO by Paul Chao

轉向思考發現不同的可能性

前往國外發展之後,由曾任澳洲塊動舞團藝術總監的安努克.范.黛可(Anouk van Dijk)所創發的一套「抗衡技巧」(Counter Technique)則是給了劉怡君更深刻的影響。「他把我這一路在懵懂中練得很辛苦的芭蕾、現代、地板動作加上武術,運用一些理論整理得好,變成一個很好用的工具組。」這套方式改變了他看待事物的許多方式,他舉例過去當他感到肌肉僵硬時,也許會專注在那樣的不適感上,但今日的他卻能用理性思考改變注意力的焦點,讓自己改而專注在骨骼的運動上,以此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緊張。運用這套方法,也讓他重新看待了我自己的身體,他說:「我的身體筋骨比較軟,以前老師總說我沒有爆發力,讓我覺得那真的是個問題,但是我現在發現我應該轉向思考,筋骨柔軟應該是我的強項,我應該用這樣的觀點和自己的身體工作,而不是用別人的方式看我的身體。」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近年和偷窺者舞團的合作中,又讓他進一步思考了關於創作上的議題。在這個舞團中,藝術總監偏好讓舞者先各自創作,再從中汲取精華片段編成最終的作品。而在他所參與的《父親》這支舞作中,舞者得從「生命終點」「疾病」「家題關係」等關鍵字搭配既有的場景描述,開始設想自己可能在故事當中扮演的角色,並且發展情節,他說:「頭一個月的每一天,我都覺得有好多可以發展的內容,但從第二個月開始,我卻陷入接下來不知道要做什麼的焦慮中,因為我已經把已知的東西用完。此時我得逼自己向內挖得更深,我得問自己在表演上什麼才最重要?什麼又是單純的炫技?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歷程。」

劉怡君@TPAC PHOTO by Paul Chao
劉怡君@TPAC PHOTO by Paul Chao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藝術的可能性似無邊界,如何才能產生真正的新靈光?這些年在限制和自由的兩端來回捉模,他發現創意的秘密就藏於其中,從中也可以發現許多前所未覺的自我面向,期待工作坊的學生都能在過程中,有所領會。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中山大學 劇場藝術學系大三/歐佳怡

我本來期待來這邊學習一些舞蹈技巧,但在課程開始之後,才發現這裡其實著重的不是技巧訓練,而是帶領我們感受如何表演、感受身體。雖然與最初期待的內容有所不同,但這樣的結果讓我感到更受用,從中體會很多不同的表演方式,這些收穫都可以進一步運用在我未來的表演中,覺得獲益良多。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全職的劇場、影像或舞蹈表演者/葉恩

多年前曾上過老師的課,因此當這次看到 Camping Asia 有釋出名額讓付費學員報名參與時,便很想知道經過了這麼多年,我是否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悟。而這次內容其實和我以往經驗的課程大為不同,從中找到一些平日不是那麼熟悉的動身體方式,打破了我的習慣和想像,這樣的過程很溫柔,一步步都不著急,是很好的體驗。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劉怡君工作坊@TPAC PHOTO by Grace Lin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