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電影《芭比》的粉色人生哲學:成為創造事物的人,而不是被創造的商品
《芭比》(Barbie)在本屆奧斯卡入圍包含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原創配樂等 8 個獎項提名,最終以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的〈What Was I Made For?〉抱回「最佳原創配樂」。電影全球票房最終衝破 14.46 億美元、更打破多項紀錄!全球延燒的話題下,一起來回顧《芭比》電影裡有哪些發人省思的人生哲學吧
by 經理人-更新
Photo/網路
《芭比》以玩具製造商美泰兒(Mattel)暢銷多年的芭比娃娃作為原型,敘述原先居住在「芭比樂園」中一個金髮碧眼的典型芭比(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 飾),有天發現自己身體的奇怪變化,為了找尋答案而前往人類真實世界。在這段旅程中,她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女性身分,並反思與男友肯尼(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 飾)之間的關係。
《芭比》描述自我認同的重要性,發人深省的 4 大金句
你就是這麼美麗,這麼聰明,不要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You are so beautiful, and so smart, and it kills me that you don't think you're good enough.)
芭比離開後,又從人類世界回到芭比樂園,發現這裡已經被肯尼接管,成為男性主導的國度。每一個芭比都覺得身為女性的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什麼事都做不了。在芭比們陷入沮喪和自我懷疑時,人類好友葛洛莉用這一席話激勵了大家。
人類只有一種結局,但思想永存。(Humans only have one ending. Ideas live forever.)
當芭比娃娃的發明者露絲・漢德勒(Ruth Handler)到芭比樂園時,向芭比談到身為人類的意義,其中包括生老病死。雖然芭比作為一個概念可以永生,但她希望能成為真正的女人。最終她選擇進入真實世界,完成了自我實現。
我是個開放的人,我知道哭泣不代表軟弱。(I'm a liberated man. I know crying's not weak.)
芭比們成功重建芭比樂園後,肯尼的情緒相當矛盾,他既支持芭比,又想維護自己一手打造的父權國度。芭比對他表示理解,並讓他知道身為一個男人,哭泣是被允許的。這對崇拜陽剛氣質、整天在海灘閒晃的肯尼來說,無疑是個震撼,也使他重新思考自己的處境與身份認同。
身為母親的我們就站在原地,好讓女兒回頭看時,知道自己走了多遠。
(We mothers stand still so our daughters can look back to see how far they have come.)
漢德勒在與芭比談話的過程中,說明了當年發明芭比娃娃,是以女兒「芭芭拉」(Barbara)的名字命名。身為母親,她希望能為女兒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份母女情感的連結,反映出芭比娃娃不只是一個玩具,也是代代相傳的價值觀與情感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