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摯愛?窒愛! 釐清界線掌握跟騷樣態,告別不當追求
by 勵馨基金會-更新
Text/勵馨基金會 台南分事務所督導 吳幸芳 Photo/網路
勵馨在社工服務現場,常常聽見服務對象面對「跟蹤騷擾」時的糾結。儘管《跟蹤騷擾防制法》在2022年6月正式上路,新法也定義出針對特定人「反覆或持續為違反其意願,且與性或性別有關」的掌握行蹤、尾隨接近、言語騷擾等八類行為屬於「跟騷」。兩年來,在服務工作中仍看見:民眾對於跟騷行為的想像,多停留在「受害者都是被陌生人跟蹤」、「只要不去理會,加害者自然而然就會放棄了」、「已經很丟臉了,不要再說出去了」。而當事人在抉擇是否要報案時,能否成案、成案是否會引來攻擊、後續又該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每位案主都有不同的疑慮與擔憂。
這算犯法嗎?還是我想太多?
來到勵馨晤談室的小瑜,難掩緊張神色。原來數月前,小瑜在公司「偶遇」十多年前曾追求過自己的大學同學阿龍。原以為事隔多年,雙方或可維持同事間基本的禮貌互動,然而沒過多久,阿龍便開始傳訊、寄email追求小瑜。突如其來的熱情讓小瑜感到不適,尤其阿龍信中傾訴自己從未忘記小瑜、費盡心思透過親友打探小瑜工作,努力進入同間公司…想到這一切都是阿龍計畫好的,小瑜頓覺脊背發涼。小瑜不堪其擾,卻又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頻頻解釋自己已有家庭,無法回應阿龍的追求。解釋並不奏效,到後來,小瑜時常覺得不安,每天上下班或外出時,總緊張兮兮地懷疑阿龍是否在某處窺探或跟蹤自己,日常生活的失控感,讓她覺得自己快要窒息。幾番波折後,小瑜輾轉至勵馨求助,她緩緩說出遭遇,偶爾不住喃喃自語:「真的是我想太多嗎?」
相信自己不孤單,更有行動的可能
社工在傾聽、陪伴小瑜的過程中發現,小瑜雖然不知如何處理眼下困境,但她其實對於惡性跟騷事件很敏銳。小瑜說,只要一想到登上新聞的傷人案件,例如2017年世新大學女生遭前男友刺傷、2020年長榮大學女生夜間遭強擄殺害、2021年屏東通訊行女店員遭擄喪命,就驚恐不已。有時小瑜反復陷入焦慮,無法停止擔憂:阿龍到底從公司處得知多少自己的個資?阿龍會不會有更激進的行為?這件事會不會波及年幼的女兒? 小瑜以為自己反應過度,但從社工角度看來,這是完全能夠理解的。
小瑜描述了在夜半人靜時,無限混亂的思緒推著自己就像站在懸崖邊緣,只差一步就要墜落,不斷重現的場景就像跳針似的,反覆在腦海裡浮現,每晚在戰戰兢兢之下入睡,讓她白天精神不濟、魂不守舍,更導致生活失序。社工先提供情緒支持,接納小瑜飽受性騷擾、跟蹤騷擾的焦慮,肯定她的感受,也認同處理相關事務實屬不易。在小瑜的陳述中,社工也感受到難以言喻的傷痛無聲無息地蔓延在整個會談室之中,世界彷彿烏雲密布,而在這無邊黑暗之中,小瑜強忍許久的淚水終於抑制不住,社工陪伴小瑜在這痛苦的黑洞中,等待淚水緩緩的洗滌了傷口。
勵馨發現被跟蹤騷擾,往往造成當事人社會心理環境的適應不良,有些人因長期承受超過自身所能負荷的心理壓力,再加上未能適當的抒解,而形成心理方面的問題。所以社工在接案之後,首先會讓當事人瞭解自身法律權益,接續會陪伴當事人面對事件後的創傷、法律等議題,以協助身心的穩定適應。
成案猶如定心丸「我只希望生活可以恢復平靜」
在安定小瑜的情緒後,社工進一步說明「性騷擾」及「跟蹤騷擾」的相關資訊,與小瑜討論是否報案,以公權力嚇阻阿龍的過度追求。其實,自《跟蹤騷擾防制法》2022 年 6 月實施起,跟蹤騷擾不再是「無法可管」的行為,阿龍過度追求、反覆騷擾小瑜的行為,小瑜完全可以就此報警、要求核發書面告誡警告給阿龍,聽到這裡,小瑜的眼神也亮了起來。
勵馨社工接續亦陪同小瑜報案,警方在了解案情並檢視小瑜提供阿龍的信件/簡訊等資訊後,確認阿龍已涉及跟蹤騷擾要件。當場受理小瑜報案,並說明會開立書面告誡單,如果阿龍在兩年內再次跟蹤騷擾,小瑜還可以聲請保護令,此外,小瑜也可考慮提告阿龍。
「畢竟大學四年同窗,我只希望阿龍不要再跟蹤騷擾,讓我的生活可以恢復平靜」,小瑜最後決定報案,但不提告。雖然完成筆錄花費了小瑜和社工整整一個下午,但小瑜未見疲態,反是信心大增,她告訴社工,這正是自己最需要的。
事隔一週,小瑜主動來找社工,因警方告知小瑜,阿龍已到案完成筆錄,坦承對小瑜種種追求之舉,警方也向阿龍說明其觸及《跟蹤騷擾防制法》並開立書面告誡單。阿龍在警政說明下才知道事態嚴重,也承諾不會再逾矩了。社工看見原本終日愁眉不展、心思憂愁的小瑜,終於卸下心中的大石頭,露出了久違的笑顏。
預防勝於治療,情感教育從校園出發
勵馨觀察,當受害者發現「難纏的過度追求不僅有法律可以處理,相關處理人員和周邊親友也給予認可」時,他們會更願意相信跟騷困擾是有機會解除的。
雖然《跟騷法》的施行,又為防制性別暴力添加了一塊法案拼圖,但預防勝於治療,立法之外,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情感教育的落實更是重點。跟蹤騷擾是可以預防的,政府應該要投注更多資源,與專業團體一起從社會結構改善著手,如在校園落實情感教育,就是最好的策略。
從勵馨服務經驗與國內外研究中皆可發現,若能在校園中提供情感教育,從小培養青少年在自由、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與他人溝通協商,探索彼此界限,他們今後在面對追求、告白、相處、衝突甚至分手等人際互動時,更能破除親密關係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當青少年們知道「不當追求可能是性騷擾,更可能已經觸法!」,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適時,也更有能力判別是非,不將控制、打壓、過度追求美化為「愛」,進而增加對外求助意願,減少受暴情形發生。我們才更有可能不因為新聞媒體中密集出現蹤騷擾、情殺、分手暴力、約會衝突的報導而掩面嘆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