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Z世代特質有哪些?從GenZ的選擇與拋棄,預見2025年度趨勢

從三拋、五拋到七拋,還有什麼不能拋?買房、買車、婚嫁,這些事項已經被留在上一個世代的人生清單中。過去的價值觀,到了Z世代或許已不再適用,馬斯洛(Maslow)提出的自我實現需求,在Z世代可能被翻轉?

photo/ getty、Line TV

Z世代特質有哪些?從GenZ的選擇與拋棄,預見2025年度趨勢

為何到了媒介爆炸的時代,供需越來越多元,卻也有許多人開始拋掉一切,情感、人生志向放一邊?從社群爆炸式的影響中,也許可見一絲線索。在無止盡的比較循環裡,Z世代其實對於未來更加焦慮;一件小事也可以成為爆紅話題的新串流文化裡,價值觀分眾、碎片化顯著。Z世代,泛指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近幾年,工作場合中開始出現這些2000後「數位原生」,他們帶來新的聲音,對工作有一套新的看法。

如今,Z世代的選擇其實反應了社會的動向。數位的蓬勃發展帶來個多機會,也引來更多面向的考驗。對於Z世代,想生存,必須更加靈活。


Z世代的食衣住行育樂

食|話題性、意識飲食、彈性蔬食

一、社群上的食物熱

對於喜歡嚐鮮與追求經驗的Z世代來說,多變、與個人性有連結的食物更吸引他們。Z世代沒有那麼喜歡連鎖店,反而喜歡在社群上探索各式各樣的清單,親自解鎖嚐鮮,排出自己的口袋名單。手搖杯、拉麵、肉桂捲、蛋餅、療癒零食⋯⋯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top3,這也是同儕間的重要話題之一。

於是連鎖店為了抓回消費者的目光,連食物都要搞各種聯名,吸引粉絲來拍照發動態。影集和動漫現在也把陣地擴展到餐飲業。甚至是獵奇、高度實驗性的口味食物和飲料也出現在市面上,勇於嘗試的人將成為話題之星。

延伸閱讀


二、清醒的世代

Z世代的酒精攝取量遠低於上一個世代。他們想要活得更乾淨(Clean)、更清醒(Sober),因此與酒精保持更加理性的關係。從2022年開始,搜尋「無酒精」的數據開始增加,這顯示新世代更傾向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像他們父母那一代喜歡參加社交酒局。


三、擁抱多元樂於實驗

這些數位原生接觸到的飲食方式更加多元,而且願意實驗。因為網路,他們營養觀念的啟蒙更早,也有健身美體的觀念。他們知道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是什麼,也會計算一天要攝取多少卡路里較為理想。隨著飲食多元及健康、環保、人道觀念興起,年輕世代也更容易進入「蔬適圈」,尤其彈性素食人口比例一直都在上升。

延伸閱讀


衣|理性消費、「免洗革命」

一、更理性的消費態度

自1990年開始風靡並在千禧年達到巔峰的快時尚消費模式似乎沒有那麼吸引人了。原因不乏現在年輕人不像上一個世代一樣有相約「壓馬路」的習慣,網路購物發展迅速,且有許多工具及社群可以參考,很自然地進行比價,Z世代更善於分析CP值。

近期,Tiktok 上,有一些關於消費的新聲音出現了。他們通常以環保觀點出發,宣導著「謹慎消費」,希望群體能遠離過度消費的惡性循環。消費不足風潮#underconsumptioncore 與極簡生活主義有異曲同工之處。疲於社群媒體、Tiktok 上爆炸式鼓吹購物,且針對年輕族群的通常是低價缺乏品質的品項,Z世代漸漸從過去的過度快時尚消費轉向「少即是多」的思維,「曬窮」也許比「炫富」更潮:比起跟流行,Z世代可能更喜歡到古著店挖寶,這些衣服雖然有使用痕跡卻不會有撞衫風險,物美價廉,不僅能展現個人獨特眼光,如何從極少件單品排列出各種組合更考驗穿搭本領。

二、不洗衣服的「免洗革命」

同由環保意識出發,最初在歐美地區開始有許多年輕人提供「免洗」:衣服穿一次就洗其實是非常不環保的習慣,更是一種迷思!而且,若能從日常生活減去所有與洗衣相關的繁瑣事務——洗衣、曬衣、烘衣、摺衣、燙衣——就會有更多時間做更有樂趣和意義的事,大幅增加生活品質!


住|不買房、拒絕背房貸

買房觀念到了這個世代已經不是首要條件。物價飛漲,比起在日常壓力之外還要揹沈重房貸,年輕族群寧願捨去買房夢想,買更「實質」的物件,且Z世代將金錢花在旅遊上的比例高出許多。追求「體驗」大過於物質是Z世代的一大特質。

行|Z世代「不想開車」

Z世代或許沒有上一代那麼喜歡開車了,甚至擁有一台車輛對他們來說是個沈重壓力。與社群高度發展的趨勢也有關,從前,與親朋好友之間的連繫需要真正碰面拜訪,現在連高齡人口都開始使用社群、視訊,更能有效率地頻繁問候。此外,疫情後的零件荒造成的車價上漲也是造成Z世代對買車興致缺缺的一大原因。

育|自學風氣、多元學習

語言、樂器、剪片、修圖⋯⋯各種技能都可以在家透過網路自學。打開 Youtube、數位學習平台,各種 tutorial 影片應有盡有,線上教學的普及更是讓Z世代能夠輕易跨越距離。對重視「即時」與「廣泛」的Z世代,相較於系統性的課程,他們傾向先在網上自學,或先以好奇心進行探索,比起深入單一專業,他們更多是各種技能同時一起點的「通才」。


樂|豎頻時代來臨?

概念似抖音,一集五分鐘,整劇追完只要花一兩個小時,鮮明人設、誇大狗血的中國短劇漸漸席捲全球。據觀察,這樣的「速食」概念特別吸引追求快速與刺激的年輕族群。「豎頻經濟」超乎預期的爆炸式成長,也被預期將改變大眾的觀看模式。極短劇的時代要來臨了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Z世代的工作觀念

在台劇《秘書俱樂部》裡,張軒睿飾演的年輕實習生孟恒對把工作擺第一的奮鬥派熟齡上司 Cindy王(賴雅妍飾演)說:「我的夢想不是工作,而是生活方式。」這個角色身上就充滿了Z世代新血的特質:拒絕加班、看淡職場追求,也不想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寧願打打工、兼差跑 Uber,保有個人的自由。

一、佛系、躺平

他們父母的那一代迷戀奮鬥,樂在工作。而Z世代族群可不再這麼想。過去我們認為出社會就是要奮鬥打拼、積極爭取,但現在的Z世代告訴你:「那只是一種『成為成功人士』的幻覺。」「內卷」一詞出現,最初流行在中國年輕人的口語中,指重複同樣的事情卻始終沒有突破點,過度自我消耗。綜觀近年出現安靜離職、在職躺平口號,甚至最低限度星期一(#bareminimummonday)運動,都可以發現現代對工作的觀念已經轉向。

二、零奮鬥、拒加班

Z世代重視個人時間與空間,工作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保有生活。他們清楚知道加班這種事情只是在為公司奉獻,何必為了五斗米減損自己的生活品質?他們更不可能接受無償加班這種不合理待遇,不想再慣老闆,也不想把自己和工作綁在一起,畢竟工作不是全部,就只是個工作而已。比起職涯成就,他們更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

三、低限職場社交

調查顯示,Z世代對於與工作相關的社交聚會感到疲乏,寧願下班直接回家或找朋友,遠離那些引起自我消耗的場合。據觀察,Z世代更勇於擺脫過去職場上的各種潛規則和情緒勒索,他們有更好的自我覺察能力,知道什麼東西會影響自己的狀態,會有意識地避開。

四、不排斥副業,喜歡彈性

他們不再崇尚穩定的早9晚5,上下班時間彈性、甚至不用進辦公室的遠距工作更吸引喜歡彈性、靈活的Z世代。因此,他們並不排斥副業,甚至樂於身兼多職,在不同環境與模式中走跳。對於上個時代的人來說,他們的選擇看似不穩定,但其實只是順應這個多變時代,尤其在疫情之後,許多人開始認知到過去認為的穩定職位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有保障,因此有了新的想法。


Z世代的焦慮

一、重度容貌焦慮

社群媒體助長了比較心態,其中,外貌焦慮是長期嚴重議題。尤其對於青少年族群,同儕壓力、IG 讚數、琳瑯滿目、推崇完美的網紅光環和醫美資訊造成了他們龐大的身心壓力。尤其在修圖軟體、各種AI工具出世之後,若分辨不清那些美麗的照片、亮麗的資訊其實是經過多層加工,心中的完美範本會無限擴大。

延伸閱讀


二、「活得獨特」的壓力

先從Z世代的特質來看,比起追逐者,他們更想當創作者。在與社群連繫的生長過程中,他們潛意識提醒著自己要當一個「有趣的靈魂」。為了塑造自己在社群上的形象、增加追蹤者,得讓自己看起來很有內涵、生活充實而美好,到最後,反而搞得筋疲力盡。於是有些人開始質疑:「為什麼我的生活一定要看起來多采多姿?」開始提倡「無趣的生活,有何不可?」Dull movement (無趣運動)一在網上出現便獲得共鳴,甚至有許多人開始在無聊中尋找幽默,採取一種更輕鬆的生活態度。


三、「自律」的陷阱

社群助長的集體外貌焦慮,再加上那些「positive 正向」形象的網紅行銷——嚴格飲食、規律運動、主打「自律」的成功人生。其實造成許多追隨者落入身心失衡。

Alivia D'Andrea 是一位年輕的勵志網紅,她從十四歲起就開始拍攝影片分享她為了修正外表、追逐美麗所付出的各種努力。在「How to grow up」系列影片中,她分享折自律又正向的運動 routine、讓身材變纖瘦的健康飲食方式、體重逐漸減輕的縮時攝影。2024年,她在個人的Youtube頻道發布一部名為「How glowing up ruined my life」,向廣大追隨者自我揭露。其實,在那些各種激勵人心的正向言語背後,真實的她早就陷於多年嚴重身心失衡。她說,在還是青少年時期時,為了成為一個容光煥發的大人,換來的是人生的毀滅。表面上,一切看似走在自律的節奏上,但她的心靈其實無法真正承受這些過度「努力」,可怕的反作用力是飲食失調和憂鬱症。影片發出後即引起廣泛討論,許多人開始質疑網路上瀰漫的自律正向精神,會不會只是個假象?



四、「FOMO」錯失恐懼症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一詞由金融家 Patrick McGinnis 提出,指「對某個社交事件或某次社群互動既沒參與也不知情的憂慮」。這個情形在與網路社群緊密連結的Z世代群體中尤為嚴重。由於不想被邊緣化,他們得時時滑手機來保持自己與社群的高度黏著。透過「追蹤」、「被追蹤」來獲得安全感,從讚數中得到認可,這是他們與人互動的方式。這個數位世代危機開始侵略青少年的心靈,是家長必須關切的問題。

切記,千萬別過度斥責這些新世代對數位社群的依賴,由於他們的生長歷程與上一代截然不同,在各式焦慮下找到身心平衡的方式對Z世代來說是不得不面對的巨大考驗。

延伸閱讀

收藏